在山水园林中,以山水花木做为主体,体现一派自然风光,建筑是画龙点睛之笔,二者融为一体,达到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效果。为达到这一点,在园林建筑中,虽在景点上是重要标志,但数量有限,散落在山水之间,建筑布局不追求严整、对称、均齐格局,而是因山就水,自由随宜,高低错落。同时,还利用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通透、流动的可能性,把建筑物的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联系起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许浑),描绘的就是小中见大,丰富了美的感受。
廊,在建筑中本来是联系建筑物,划分空间的手段,但在园林中千变万化,有楔入水面、飘然凌波的水廊;蜿蜒曲折、通花渡壑的游廊;蟠蜒山际、随势起伏的爬山廊等,如纽带一样把建筑物与自然联贯起来,使建筑物同自然界构成一个整体。
(三)诗画的情趣
园林布置在于成景。景,就是诗情画意。诗,是语言艺术,又叫时间艺术;画,是造型艺术,又称为空间艺术。而园林是具有诗情画意的综合性立体艺术。因此在园林建设中,时时处处在追求诗画情趣。
成功的园林作品,如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有着抑扬顿挫的节奏美;组合起来,有前奏、起始、展开、转折、高潮和结尾的连续变化。例如“何处黄鹏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杨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万顷湖光平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石治棠),“最爱湖东行不足,绿荫杨里白沙堤”(白居易),是杭州西湖四个季节四处代表的景点,游览者看着景色如踏歌行进。
在造园中,“以画入园,因画成景”,是传统的艺术手法。因而每个景点,要达到“画境”,需利用框景的手法,制造一幅幅画面,如奇峰、怪石、波光、云影等。在游览路线的组织上,因为水平位移的左右周围的视点变换,或垂直位移的仰视、俯视和平视的变化,将各个景点纳入画面系统中,达到最佳的效果,获得美的感受。因此可以说,中国园林是一幅把大自然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并又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现到人们现实生活中来。
(四)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即理念与生活,感情与景物的结合。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融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是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的联想。正如宋代诗人严羽讲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与西方追求形象本身的逼真性有很大区别。
中国山水园林借助于山、水、花木和建筑所构成的立体画面来传达意境的信息,而且还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游人在园林中所领略的已不仅是眼睛能看到的景观,而且还有不断在头脑中闪现的“景外之景”;不仅满足了视觉感观上的美的享受,还能够获得不断的情思激发理念的联想,即“弦外音”,“景外情”。这就是创作者做到“寓情于景”;旅游者感到处处皆景,“见景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