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由中国古文化中演变的一种宗教,在著名道士中大都是知识分子,社会上还有一些道家学者,因而道教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有诗词歌赋、散文传记、戏剧小说、音乐、美术和医药等。
(一)道教文学
道教文学就是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出世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题材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有的见于道藏、也散见于藏外;有的是道士作品,也有的是文人创造。其体裁广泛,风格独特。
1.神仙传记
多为记叙散文,记载或为神仙、或为道教人物。如《列仙传》、《神仙传》、《续仙传》、《汉天师世家》和《三茅真君传》等。篇幅简短,但故事曲折波澜,有的写得短小生动,灵奇而生妙,多为后世常用之典故。 2.游仙诗
是指诗人在想象中游历神仙世界以抒发脱离尘俗情怀的诗作。最早见于战国屈原和汉郭璞作品。唐代游仙诗得到发展,成为主要门类之一。道士司马承祯、吴筠和诗人李白、鱼玄机都有传世之作。在唐天宝年间,李白、吴筠同游东海崂山,俩人提笔写下著名的游仙诗。李白的《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刺大如瓜。中年渴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于仙人扫落花。”吴筠写道:“碧海广无际,三山高不及。金台罗中天,羽客恣游息。霞液朝可饮,虹艺晚堪食。啸歌自忘心,腾举宁假翼,保寿同三光,安能四千亿。”这两首游仙诗,风格不同,各有特色,成为千古绝唱。
道士在斋醮仪式中还有宗教性诗词,步虚词和青词。
3.神仙道化剧
是元杂剧的一种,将道仙故事编成剧本,然后演出。如《八仙庆寿》、《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韩仙子三度韩文公》、《华山陈抟高卧》等。情节生动,人物丰满,加深道教思想在民间流传。
4.神魔小说
明清以来反映道教思想和描写神魔之争的“神魔小说”盛行。除在“三言”“二拍”和各类文言、白话小说集中有短篇散见外,《封神演义》、《西游记》和《七真传》都是长篇之作。书中充斥神仙的故事,劝人行善修真。
5.道情
道情是一种抒发道教思想情怀的通俗文学形式的散曲,多为游方道士经常手持鱼骨和简板沿街乞求布施。这种通俗唱词,深受民众欢迎,因此影响很大。
(二)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是指道士在作功课经或设坛斋醮仪式使用的音乐。斋醮仪式音乐活动规模大,种类多,适应各种需要,有独唱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曲调特点:舒缓悠扬,平稳优美。名曲有汉代大曲《黄老弹》,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宋、元、明大曲《庄周梦蝶》、《羽化登仙》等,各地又吸收民间音乐,进行新创造。譬如崂山迎风曲在北方道教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有鲜明特点的曲调。1932年崂山道士唐宗煜组织武当山、龙虎山、北京白云观、辽宁千山、济宁长清观和崂山道观的上百位道士,组成道家乐队去西安参加祭岳活动,支持杨虎成将军抗日义举,西安各界数万人参加,为形成全国救国抗日战线起到推动作用。
(三)道教造像和壁画
根据记载,道教早期是不供像的。《老子想尔注》上说:“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像也。但可从其诚,不可见知也。”就是说,道教之神至高无上,变化无穷,人们无法见到他的真容。但是这样不利于教徒对神的参拜和在民间的传播。为了把老子真容塑造成画,东汉桓帝延禧八年(165 年)在宫中最初铸造老子像和佛像。在石窟与摩崖造像方面无论在时间和规模,都晚于和小于佛教。现存造像多为唐、宋、元代,其数量屈指可数,著名的有泉州清源山老君石刻巨型造像,太原晋祠塑像,鹤鸣山摩崖造像,绵阳西山观摩崖石窟等。在技法上是中国古铜器、汉画像石、以及古代人物画法的直接继承,具有道教艺术风格,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艺术珍品。
苏州玄妙观老君像刻石是难得的珍品,唐吴道子绘像,唐玄宗题赞,颜正卿手书,宋张允迪摹刻,是我国目前仅存两块老子像碑之一,保存完好,字迹线条清楚,老子脸部层次清晰生动,衣带飘逸,完美地表现了“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
道教壁画以规模和艺术水平,以泰山岱庙的《泰山神启跸銮图》和山西永乐宫壁画为代表。永乐宫壁画规模之大,人物之多,在国内壁画中也不多见。永乐宫建于元代,壁画历经110年之久。壁画分布在道观中轴线上,其中三清殿建筑和壁画规模最大。《诸元朝圣图》长90.68m,高4.26m,面积400m,实绘神像286尊。以三清神像为中心,有雷公雨师,南斗六阙、北斗七星、八卦神君、十二生肖神君、二十八星宿、三十二天帝君群像。每位帝君和圣母左右均有十余名玉女侍奉。云气缭绕,壮丽浩荡,显示出元代画家巨大构图能力。线条圆润流畅,色彩浓淡相宜,人物神情各异,有的注视,有的沉思,有的倾听,构成有序的艺术整体。永乐宫的壁画,继承唐宋以来工笔重彩传统,既有唐人的博大恢宏,又有宋人神工妍美。不仅是元代壁画杰出代表,也是中国现存古代壁画中最宏大、最壮观的作品,被认为是“东方艺术之冠”。永乐宫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