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候与健康
自古以来人们就已经知道每天的天气变化和周期的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天气变化对某些老年人和慢性病病人的影响就更为显著,这些“天气敏感者”每当感觉“骨骼酸痛”、“困倦”、“烦躁”时,常常预示着天气变化。天气和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也不仅是一些自觉不适,它还会使一些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像溃疡病,一般在冬季易发。关节炎、骨折痛或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在天气变化时会加剧。冠心病、中风、青光眼、胆石症、气喘、气管炎、偏头痛在寒流到来气温突然下降时容易加重。天气变化对体弱重病老人还会促成死亡。为此,国内外学者在探讨天气变化和某些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利用良好气候对某些疾病进行疗养,探讨气象因素、大气污染与健康关系的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一门新的医学地理分支学科——医疗气象学。在我国,60年代初期,已经有一些医学院与有关单位协作开展了天气与流感、心脏病死亡、脑溢病关系的研究。在1974年全国应用气候学术交流会上已有医疗气象研究工作的报告。1975年有的院系开办了医疗气象学讲座。1980在上海还专门召开了一次全国医疗气象研究座谈会。根据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来看,气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气象、气候与人体生理活动
气象是指大气中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等各种物理现象;天气是短暂时间(瞬时到几天)内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等气象要素的综合状况;而气候则是指某些地区多年来的天气变化特征。
不同地区的气候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地区,一年四季的气候也有差异。天气、气候的变化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太阳辐射是大气中一切物理过程或气候变化的基本动力;大气环流是引起各地气候差异和天气非周期变化的原因;而地理环境则会影响大气水热平衡和环流状况。气象、气候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气温对人体的影响
人是恒温动物,为了保持机体体温与外界气温的平衡,人体的产热与散热必须跟外界环境相协调,人的热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蒸发来散热,因之大量出汗,同时伴随着盐分的丧失。为了散热,周围末梢血管扩张,这样就加重心脏负担,大量出汗使85~90%的水分经汗腺排泄。平时水分的50~75%由肾脏排泄,高温时仅10~15%经肾排出,这会使肾脏发生某种程度的机能不全。高温还会使高级神经活动的某些机能,如注意力、精确性、运动协调和反应速度减低。
在寒冷的环境里,人体可通过增加产热或减少散热来达到保持体温的恒定。寒冷对机体的影响,不但与寒冷强度及其性质(冷风和干湿)有关,还与人体的生理状态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包括衣着和室温等)有关。低温环境下,周围血管收缩虽可减少散热,但仍不足以维持体温,这就需要增加代谢,如寒冷时出现颤抖现象,即是通过增加肌肉的活动来保持足够的热量。
2.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人体对气压的变化,一般都能很好适应。但如果短时间内气压变化很大,人体便可能不适应。气压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有规律地下降,气压越低,空气越稀薄,空气中的氧分压降低(表3—5),肺内的氧分压也随之降低,这样血红蛋白就不能被氧饱和,会出现血氧过少现象。当人们登上3000~5000 m的高山、高原时,一般会由于缺氧而出现乏力、头痛、头晕、胸闷、呼吸急促、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
据研究,在8000~8500m高处,只有50%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机体内的氧储备会降至正常值的 45%,这时生命将受到威胁,因此一般将 240 mm汞柱的气压(相当于 8500m高程)成为气压(高度)的生理界限。
表3—5 不同高度的气压及氧分压
3.湿度和风对人体的影响
一般用气温表示环境的冷热,但是人对外界冷热的调节与舒适感不能从单一的气温来表示。不同的人因体质、皮肤状态、脂肪组织和衣服的不同,感觉也不一样。为了研究人对所处大气环境的舒适感,必须考虑到与气温有关的湿度、气流等气象因素的综合作用。
人体对气温的感觉与湿度关系很大,因为从体表丧失的热量,往往决定于空气中水蒸气饱和的程度,气温越高,空气的蒸发量也越大,所以当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含量相等时,高温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要比低温时小得多。而当相对湿度的变化大于10%时,关节痛病人就会大大增加。而且疼痛往往出现在天气变化之前,这是因为天气变化有一个过程,而关节痛病人对天气变化的反应特别敏感。
气流即是风。一般认为在气温>18℃时,室内微小气流(0.1~0.2m/sec)对穿衣服者的体温调节不起作用,气流从 0.5米/秒起开始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和主观感觉。低气温时,气流能加强热的传导和对流,促使身体热量散失增快。当气温在36℃以上,气流使人体皮肤温度上升,并使汗液蒸发加强,使水份大量丧失,体温调节发生障碍。气流还能影响人的神经精神活动。
排汗蒸发是调节人体温度的重要途径,而汗水挥发的快慢则取决于皮肤和空间的湿度以及气流的状况。相对湿度越高,风速越小,蒸发就越慢,人体的散热量也就越小;相对湿度越低,风速越大,蒸发就越快,人体的散热量也就越大。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最高温度和月平均温度并非全国最高,但当夏季时,由于湿度大,风速小,往往闷热难忍,成为全国闻名的“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