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病因假说
克山病病因尚未阐明,曾有过多种假说,经过多年来的研究、探索,当前主要集中于水土和生物学性病因说两种。
1.水土说(生物地球化学学说)
此说认为本病是由土壤或饮水中某种元素过多,进入人体后,选择性地作用于心肌而引起中毒;或者由于对心肌代谢十分重要的某些元素缺乏或比例失调所致。它的主要论据是:
(1)克山病的分布有明显的地方性,主要分布在棕壤性土系为主的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内自然条件和化学组成的异常,影响当地饮水和粮食中化学元素的含量,通过水和食物与人体联系,造成心肌病变。
(2)在流行区内,疾病重点分布于受侵蚀、剥离的山区或岗梁地带内,在元素易于富集的广阔平原上,病情甚轻,甚至完全无有。
(3)病区内的饮水类型,水、土、粮、菜中的元素种类及含量与本病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关系。
(4)克山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无菌性心肌坏死,可以用中毒或元素缺乏进行解释。在病理标本上,新病灶与旧病瘢同时并存,说明病因经常地、连续地作用于心肌。
(5)克山病临床表现与一般心肌病相似,其临床类型只表明心脏功能的不同。而且血象变化不大,发热患者只占30%,多由合并症引起。这些改变都与中毒或元素缺乏的病理变化一致。致病因子是常年存在的,急性发作是由气温变化,感染、过劳、分娩、精神刺激等诱因所引起。
在水土病因说中曾涉及到有硒、钼、镁缺乏和硝酸盐过多。近几年来对全国各主要病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了大面积的调查。从对11个省500个点,15000份水、土、粮、头发、血液等样品的分析看,在克山病流行区,内外环境中的硒含量都显著的较非病区为低。例如发硒,病区居民平均值在0.12ppm以下;而非病区居民在0.2ppm以上。克山病病区的分布特点如灶状分布,丘陵与沿海、山区与平原,盐渍化与非盐渍化也都与内外环境中硒的分布相一致。在一个病区之内,农业人口体内硒的水平,明显较非农业人口为低,这和克山病的发病分布完全相符。另外,通过大面积的,大量人口的口服亚硒酸钠预防试验证明,亚硒酸钠对预防克山病的急性发作有突出的效果。而且人类的克山病与动物间缺硒的心肌病,在地理位置上呈现重叠分布。从以上种种证据看,外界环境中的低硒状态,可能与克山病有一定的关系。但环境缺硒,对克山病发病年度的波动性、地区移动性、季节性等特点,还不能进行解释,而且硒对克山 病治疗亦无明显作用。所以,除去硒缺乏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存在。如膳食中某一营养物质缺乏,或某几种元素比例失调等。
2.生物性病因说
生物性病因说,认为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由致病因子通过媒介物传染人体所致。它的主要论据是:
(1)克山病有年度多发和季度多发的特点,说明病因对人作用的时间相当集中,在一定的地形、地貌和土壤等自然环境中,可生长一定的生物,其中也包括一些疫源性疾病的宿主,尤其是某些啮齿野生动物,很可能是本病的传染源所在。本病的年度多发、季度多发、地区性和灶性分布特点,可用疫源性疾病进行解释。
(2)急性病人的病理改变以新病变为主,有少数人甚至全部为新病变;慢性病人以旧瘢痕为主,有少数人全部为旧瘢痕。这表明病因对人体的作用时间主要在多发季节中,旧瘢痕和慢性病只是疾病发展的结果。
(3)克山病患者可有微热、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某些病理标本中见到,除去以心脏、心肌的实质病变为主外,也同时存在间质炎症反应,而且有少数炎症反应,并不局限于坏死区,这些都支持生物性病因说。
生物性病因说目前主要集中于病毒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昆明医学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已从西南地区克山病患者的600多份血液,脏器标本中分离出50多株病毒。其中半数为柯萨奇、埃可等肠道病毒,他们还从患儿血液中分离出一株柯萨奇B4病毒,经多次传代,在抗原性和致病性方面都取得良好的结果。根据病毒学说者的意见:在克山病流行区存在某种或某些病毒,它们在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下才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心肌,引起发病,在一般条件下,人体受到这种病毒的感染时只产生相应的抗体并不发病。除病毒学说外,也有一些单位在研究粮食受真菌污染与克山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