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自然结构(3)

时间:2010-01-29  归属:中国地理
  其次,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包括山前带)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例如,台湾的东、北、南三面,降水量都在2000mm以上,中部山地可达3000mm以上,而处于背风坡的台湾海峡,降水量却不到1000mm,闽南沿海降水量也较少。海南岛的降水量情况也与此类似,五指山的东、西坡降水量差别很大。南岭山地和闽浙山地的迎风坡降水量可达2000mm,一般比附近低地多500mm。川西山地降水量也大大增多。东北长白山东坡降水量可达1000mm以上,而背风的辽河平原只有600~800mm左右。

  第三,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也是促使南岭山地、闽浙西部山地、长白山地降水量增多的一个原因。个别山地像武夷山的东西坡降水量都比周围为多,与气旋锋面在其西坡容易停滞形成静止锋有关。台风登陆频率大的地方,降水量也因而增大。

  降水的季节分配和雨型也很有关系。冬末春初(2月份)南北方气流交汇于南岭一带,形成了具有稳定降水的准静止锋,使粤北和南岭发生低温阴雨。3~4月准静止锋跃迁于温州和南岭北面的江南丘陵一带,并可波及长江中下游两岸,形成这一带的春季连阴雨。6月中旬开始,准静止锋迅速移至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梅雨。7月中旬以后,锋面又跃进到淮河平原和鄂西北山地,在这些地方形成较短期的阴雨。自此以后,雨带移至北方,具有过境锋性质,形成北方的夏末秋初雨季,不具有连阴雨特点。7月中旬开始,江南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东南沿海因常受台风侵袭,降水相当丰富,而江南丘陵出现伏旱,形成短期的旱季。

  我国西南部的降水量分布受控于另一种天气系统。这里是西南气流和北方气流交汇的地方,冬春季交汇于贵州高原和鄂西南、湘西、桂西北一带,形成这里的冬春连阴雨。云南东部的冬春季(11~4月)处于锋面以西,因此是旱季。夏秋季锋面往西摆动,形成滇东的雨季,贵州和湘西等地仍有不少阴雨天气。四川的降水性质与贵州相似,比较均匀,降水强度不大,除春季稍干外,其他各季都有连阴雨发生,特别是秋天阴雨表现更为明显。川西和滇西有一些背风坝子,降水量大大减少,显得特别干旱。

  青藏高原不仅本身具有高原气候的特点,而且也是影响我国气候特点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东南部是横断山脉,南来的印度洋气流沿谷地溯江而上,扩大了多雨区的分布范围,气候相当湿润。高原本部属高寒的干旱荒漠、半荒漠气候。

  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一般说来,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及新疆西部,春雨多于秋雨,其他地区则是秋雨多于春雨。全国各地的干湿季节变化可以归纳为如下七种类型:华北“春旱夏雨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雨、梅雨、伏旱型”,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和云南大部及华南的“冬春旱夏秋雨型”,青藏高原西部的“夏雨集中型”,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全年多雨型”,东北东部地区的“夏秋雨型”,西北内陆的“全年干旱型”。

  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特点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其特点是,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变率大;湿润地区的雨季期间变率小;极锋气旋性降水的区域、季节,降水变率小。山地的迎风坡变率小,背风雨影区变率大。长江以南年降水变率约10%~15%,东南沿海地区约15%~20%,华北地区大于25%,河北中部和河套地区可达30%,东北地区大多在15%以下,四川西南和云南南部小于10%,为全国最小值。吐鲁番、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可达40%~50%,为全国最大值。但这些地区年降水量仅几十毫米,属于灌溉农业区,高变率的实际意义不大。西北内陆山区的降水变率一般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小。

  水分状况的这些特征,对农业和工程建设的影响很大。降水的季节变化使我国各地比较普遍地发生旱涝灾害,旱季里,农业要求灌溉,雨季又要求防洪,生长季与雨季比较一致则有利于农业生产;雨季还可使道路泥泞不堪,暴雨可冲毁道路等等。内陆干旱决定了那里要有灌溉才有农业,而道路由于过旱,也容易引起扬尘。

  总之,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有三:1)由于纬度位置所决定的气温南北差别;2)由于大陆相对于海洋位置所引起的气候湿润程度差别;3)高原和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影响也很巨大。

  这三方面的影响是综合起作用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三者彼此作用的强度却有很大的差别。

  通常用干燥度(K)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它是根据降水量与可能蒸发量的比值求得的。以K值为1.0的等值线来区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指标。K<1为湿润地区,K=1~1.25为半湿润地区。这条等值线大致相当于秦岭-淮河线(图2.1.10),但此线以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胶东半岛的K值亦小于1。K<1的地区表示降水量大于可能蒸发量,植被为森林,土壤无石灰性,基本上没有盐渍化,年平均降水变率一般在20%以下,旱患较少;K=1~1.25为半湿润区,半湿润地区的植被为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土壤中有一些石灰质积累,有些地区有盐渍化现象,旱患频率较大。

  K>1.25~4为半干旱地区,包括广大的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半干旱地区与干草原区相当。 K>4为干旱地区,植被为干荒漠,发展农业需进行灌溉;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自然结构及其评价气候水热结构
  • 上一篇: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 下一篇:我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