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卫星图像的目视判读
目视判读是卫星图像应用的最基本方法,即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图像处理时,诸如训练场地的确定、样本的选择以及自动分类决策的预估等,也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目视判读作为基础。
第一节卫星图像的判读特点
卫星图像与航空像片同属于遥感成像方式获得的资料,都是按一定比例尺,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地表地物辐射(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强弱变化。因此,卫星图像具有与航空像片一样的特性(物理、几何特性)。判读航空像片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基本上适用于卫星图像的判读。由于卫星图
像是在远离地球表面(大于 80km)的空间成像,所采用的航天遥感工作平台以及所携带的传感器类型、工作方式及其性能等与航空摄影有所不同,使卫星图像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一)卫星图像更具宏观性
卫星图像成像距离远,成像比例尺小,覆盖面积大。因此,卫星图像更具概括性,使较大型的地物和景观的宏观特征得以突出地显现出来,例如:山地和平原的分布,山间盆地的形态,区域地层展布,以及地质构造形迹等大型地物和现象,在卫星图像上一般都可清晰地反映出来。由于卫星图像覆
盖面积大,有利于展示地物和现象间的空间关系,为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二)卫星图像具有多波段特点
航天平台所携带的传感器多为多通道同步成像,获取的是多波段图像。而且,随着新一代传感器的使用,卫星图图像波段选择的针对性越来越强,波段数目增多,信息量更为丰富,分辨地物的能力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三)卫星图像的时相动态性更好
由于航天遥感平台有规律不间断地运行,可较容易地获得不同时相的卫星图像。这样不但可对同一地区自然景观和现象进行动态变化的分析研究,而且还可获得植物和作物生长发育情况、冰雪消融、云量及降水变化等信息,可为分辨识别地物提供进一步的信息,为气象、水文、洪水的预报提供依据,对火山爆发、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作出分析和预报。
卫星图像还具有几何畸变小、能同时提供数字图像产品、可直接进行计算机处理分析、以及成像光照条件一致、现实性好等特点。因此,在进行卫星图像判读时,要注意利用卫星图像的特点提取有用信息,充分地发挥卫星图像的应用效益。
二、卫星图像的判读标志
卫星图像的判读标志是指卫星图像上反映出的地物和现象的图像特征。卫星图像同航空像片一样,都是以深浅不同的黑白色调(灰阶)或不同的色彩构成的各种各样图形表现出来的。因此,卫星图像的判读标志也可概括为:色调、形状、大小、阴影和组合图案特征。由于卫星图像所具有的特点,这些标志在表现形式上以及在判读运用中又有别于航空像片,具有卫星图像判读的特点。
(一)色调标志
色调(或色彩)是地物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电磁波强弱程度在遥感图像上的记录和反映,是判读卫星图像的主要标志和依据之一。
卫星图像是分波段成像的。因此,分析卫星图像色调特征时,首先必须分清图像属于哪一波段及其波长的范围。不同波段的图像,色调变化是不一样的。例如:陆地卫星 TM 1图像上的色调变化,只反映地物或现象对 TM 1(0.45—0.52μm)蓝光波段反射的强弱;若地物反射蓝光的强度强,在 TM 1图像上相应的色调浅,反之则色调深。而 TM 2图像上的色调,只反映地物反射(0.52—0.60μm)黄绿光的强弱程度。所以,在分析卫星图像色调变化时,必须了解和掌握地物的光谱特性,依照地物光谱特性分析各种地物在卫星图像上色调变化的特征,从而识别出不同地物和进行信息的提取。
卫星图像的色调深浅依然以灰阶来度量,陆地卫星TM图像或MSS图像,均在图像的下边框处标示出灰阶表。判读时,可依灰阶表来确定该幅图像中的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