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地貌判读
卫星图像地貌判读时,以采用冬季成像的太阳高度角较低的卫星图像为
佳,一般宜采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图像,例如陆地卫星
TM1-4图像,及假彩色合成图像。
一、地貌形态判读
卫星图像的地貌形态,主要是指构造地貌中较大型的地貌形态,如山地、
平原,以及盆地、丘陵等。它们在卫星图像的特征,与航空像片上有相似之
处,只是更概括,范围更大。一般不难判读。判读时,为了观察地形的起伏
变化,可将阴影(部分)对向自己,“逆光”观察,以得到正立体的观察效
果。
(一)山地、丘陵、盆地的判读
山地和丘陵由于地形起伏,形成阴坡和阳坡,产生色调的深浅变化。特
别是“逆光”观察时,可观察到地形的高低起伏,较明显的山脊线和谷坡,
以及山体分布的轮廓。进一步判读可根据地形切割程度,并参考相应的地形
图,将山地划分为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
高山和中山一般色调不均匀且变化较大,阴影浓重,山脊陡峭,地形切
割较大。常具有较明显的山脊线,有时可见积雪或冰川分布。
低山和丘陵一般色调差异变化较小,谷地宽浅,谷坡舒缓,地形切割小,
山顶常呈浑圆状。低山一般为连续的山体,有时可见不连续或不太明显的山
脊线。而丘陵常为孤立的山丘,常散布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
盆地是被山地或高原包围,中间相对平坦的地区,色调较均一。具有一
定规模的盆地,在反差条件较好时,盆地轮廓一般都不难勾画出。
判读时,若与假彩色合成图像或其它增强图像配合效果会更好。山地不
同坡向的山坡上植被种类及其生长状况、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各种地貌形
态及人工开发利用状况,均可在图像上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来。因此,根据色
彩、色调的分析,并结合实地资料进行综合判读,可准确地判定山地、丘陵、
盆地及其分布的范围以及开发利用的现况。
(二)平原、高原的判读
平原、高原地面较为平坦,色调均匀且单一,呈平面状展布。可依其所
处位置、形态及海拔高度,区分出低平原和高平原。平原中可区分出山前冲
积平原、冲积平原和海积平原。平原是人口集中和主要的农作区,城镇广布、
耕地宽平密布、道路交通及灌溉渠道纵横共同构成了平原的景观。判读时可
结合这些与平原相关的地物和现象进行判读。
二、流水地貌判读
水在卫星图像上显示明显,由流水侵蚀、搬运、堆积而形成的流水地貌
在卫星图像上也有较明显的反映。例如,山区和平原中的河床、洪积扇、河
口及其三角洲等。判读时可同时应用彩色卫星图像和不同波段、不同时相的
卫星图像一起进行分析和判读。这不但可提高判读的效果和精度,而且可为
研究地貌的动态变化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信息。
河床在卫星图像上一般呈自然的曲流状,在近红外图像上色调较深,常
形成与周围背景较大的色调反差,容易分辨出。在卫星图像上可区分出主干
河床、支流河床。如背景反差好,或配合适当的增强处理图像判读,可划分
出四级到五级支流水系。
一般在大比例尺卫星图像上,平原地区或较大型的主干河床上可观察到
其河漫滩和河流阶地,判读时可用放大镜仔细辨认。一般较新的阶地位于近
河床的两侧,由于靠近河床,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色调较深;而较老
的阶地位于距河床较远的较高地段,土壤湿度相对干燥,色调较浅。但有时
可受到植被、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色调发生变化。因此,判读时应结合具
体情况进行。
(二)冲洪积扇的判读
卫星图像上,常在河流进入平原,河流出山口附近发现有扇形展布的冲
洪积扇,有时不同规模的冲洪积扇,沿山前地带一字分布。卫星图像往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