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过学生自己的道德努力形成优良品德
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形成优良品德,首先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是在教育和其他外界影响下,通过他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而发展的。因此,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是指一个人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进行的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青少年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下成长的。每当一种思想影响一旦被青少年接受后,就会在他们的身上作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反应出来。随着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发展,也必然在他们身上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例如青少年从有意识地模仿成人的道德行动,努力完成教师与集体提出的任务与要求,到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动举止,立志为崇高的理想进行道德的自我修养,这都是自我教育的表现。自我教育体现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在知的方面,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批评;在情的方面,有自我体验、自我反悔;在意的方面,有自我鼓舞、自我命令、自我誓言、自我禁约和自我检查;在行的方面,有自我检点、自我训练和自我监督。如果一个青少年能逐步形成这些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能大大推动他们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提高。
自我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觉地参与他们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当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后,他们就能自觉地提出道德修养的自我奋斗的目标,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将主动地对自己的思想行动,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从而自觉地抗拒不良思想的影响,自觉地塑造自己的无产阶级的思想品德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品德教育,一方面,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另一方面也应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使他们由教育的客体变成教育的主体。任何一种教育,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主动配合,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学生如果只是在教师、家长的劝告和阻止下,才有好的道德行动,那末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不道德的行动,这就是教育上的失败。因此,优良品德要通过学生自己的道德努力才能牢固地形成。学生能坚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我意识到具有克服困难的力量和排除诱因干扰的毅力,是优良品德形成的关键因素。优良品德形成是这样,不良品德的转变也是这样。比如,一个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在改正过程中,必须付出自己道德意志的努力。当教师把班级收钱订报的工作委托给他时,他小心、谨慎地把钱保管好。到订报的那一天,当他把钱如数地交给了邮局时,他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又让他保管班费时,在一个较长时间里,他做到了分文不差。以后用自己假期劳动所得的报酬,为同学购买学习用品。从偷别人的东西,到送别人东西,这是思想上的一个飞跃。他不仅拒绝了罪恶行动的引诱,而且在他身上逐步焕发出崇高思想品质的光辉。这些都是在他与错误行动的斗争中取得的,没有他自身的道德努力是不行的。
在任何一个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都有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斗争。积极因素是正确教育影响的结果,是新的道德品质扎根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是克服消极因素和不良影响的力量。学生在发扬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时,也必须通过自身的道德努力。只有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向往和充满着信心,养成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克服消极因素,并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优良品德。
(六)优良品德的培养要因人而异
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虽然有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同中有异,彼此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他们不仅在智力上、生理上有差异,在性格上和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上也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优良品德的培养中从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对骄傲自大的人,就要培养他谦虚谨慎的品德,对胆怯的人,就要培养他勇敢的精神;对马虎、敷衍了事的人,就要培养他认真、细心的品德;经常说谎的学生就要对他进行诚实和实事求是的教育;只能听表扬经不起批评的学生,就要对他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教育;对办事不认真、不负责任的学生,就要培养他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此外,还要注意男女性别的差异。一般地说,女生比较细心、安静,但比较胆怯;男生比较胆大、勇敢,但不够细心、谨慎等等……。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