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铄说
这个学说认为,人的品德并非内心所固有,只有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才能得到它们。例如:荀子就认为,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亦即“终日而思”的内求式学习不会有什么结果,只有“善假于物”(善于考察客观事物)的外铄式学习才会使人受益无穷。因而他很强调环境和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主张“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此后历代不少思想家都赞成这一观点。例如:王廷相就认为一个人的学问、道德的成长,应从“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因而进一步肯定:“诸凡万事万物之知,皆因习、因悟、因过、因疑而然,人也,非天也。”也就是说,人的知识、品德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和思考,通过自己错误的改正和疑惑的擢除来获得和形成的。
应该指出的是,内求说和外铄说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它们都肯定先天因素是品德赖以形成的前提,重视环境和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不过是着眼点不同罢了。
除此之外,我国古代思想家在人性问题上以及修心养性、躬行践履的思想也是十分丰富的,他们对品德形成的心理成分的论述也是不少的。例如:
孔子非常强调道德认识(所谓“识道”、“知明”)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所起的作用。孔子认为,有了认识才会有坚定的信念,所谓“知者不惑”是说认识乃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前提。在道德情感上,孔子提出了“仁”,他一方面要学生懂得“爱人”和“克己复礼”的道理,另一方面又要学生怀有“爱人”和“克己复礼”的情感。孔子还以《诗经》作为教材,以培养学生“兴”、“观”、“群”、“怨”等种种复杂的情感。在道德意志的培养上,孔子要求学生树“远大”、“高尚”的志,要求他们“志于仁”、“志于学”;并勉励学生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志向崇高,他的道德行为才不会迷失方向。我国古代思想家还认为,要利用艰苦的环境条件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一个人必须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锻炼,才能担当起“大任”,干一番事业。孔子也重视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孔子认为,“力行近乎仁”,并指出要作个“躬行君子”很不容易。这是强调道德实际表现的重要性。孔子还讨厌“色取仁而行违”的两面作风,他要求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要求学生勇于改过。
王守仁也重视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他明确指出,“今教童子”必须“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王守仁把诗歌、音乐作为陶冶学生道德情感的手段,他认为诗歌教育能使学生涵养德性,不受“邪僻”思想情感所侵犯。他还强调行为锻炼的重要,提出“今教童子”应“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
总之,我国古代思想家的品德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是对当时的道德教育实践所作的经验概括,影响极为深远,其中不少思想家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加以吸取和发扬的。
(二)我国现代品德心理研究
1.“品德动力系统结构”的新设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章志光教授与他的合作者先后进行了近二十项有关品德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品德动力系统结构”的新设想。其主要内容是:
品德结构可以从生成结构(generatingstructure)、执行结构(performing structure)和定型结构(stereotyped structure)三个断面或维度上去进行探讨。当这些结构和宏观的社会环境及微观的群众环境(包括人际关系、教育方式等)发生关联或相互制约时,就构成了一个包括品德机制在内的大的社会动力系统(Socialdynamic system)。
所谓“生成结构”并非指生来就有的结构,而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道德时的心理结构。众所周知,儿童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就有基础需要、简单的认知、情绪,也有行为,且都在发展,但就其社会性来说还是非道德的(nonmoral)。儿童最初表现出某些似道德行为或道德性,是他们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适应社会生活及人际关系而产生的,也是成人社会以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如榜样、常规要求、故事晓喻、劝说、诱导、期望、品评他人等)将道德规范转交给他们和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并将某些准则加以内化的结果。任何道德规范总是考虑到他人利益而要求对自己的需要与行为有所约束的客观准则,它一旦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认知就会同个体原有只顾一己的“需要—行为”发生矛盾。解决的方式有二:一是忽视规范认知,维持原状;二是采纳规范认知,调节需要,产生符合规范的道德行为。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大多会引起外界他人或舆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奖惩,甚至受到自然后果的强化。这种反馈不仅会引起情绪反应,而且又都会引起行动者对道德规范的再认或增强它调节“需要—行为”的动力性,并促使他继续做出符合规范的行为或改变不合规范的行为。这种循环往复或不断更新的过程,就其中介环节来说,就是个人所获得的某些道德规范(感性或理性的)认知,作为“需要—行为”的定向与调节的成分同行为方式的内在启动部分建立正或负的联系的过程。或者说,这是个体获得道德规范的行为经验、产生是非感、形成道德行为的定势(set)或习惯的过程。其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