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作为习得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是教学系统中所要传递的又类一经验要素,也是能力形成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技能根据其活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技能。心智技能的对象具有观念性,动作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操作技能的对象具有物质性,动作具有外显性,结构具有展开性。
心智技能就其实质而言,是实践活动方式的反映,是通过实践活动方式的内化而实现的。实践活动的内化需要一系列阶段才能完成。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是新的心智动作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三个阶段。
操作技能是不同于心智技能的一种活动方式,虽然其种类各异,但其形成一般均要经过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操作走向即了解活动方式的结构,建立活动的主观表征及定向映象。此时教学上应注意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学生的观察与记忆。操作模仿即主体仿效标准操作方式,作出相应的操作。此时教学上应注意操作的精确性与定时性的有机统一,加强整体练习与分解练习的有机结合,注意在正确的基础上提高速度,注意动作的反馈强化和动作成分的自我控制作用,并注意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操作的整合指同一操作活动方式中各个操作成分之间的连接或结合,变成一体化的。此时教学上应注意确立成分的合理执行顺序,加强整体练习,纠正操作结合上的错误,消除多余的动作。操作的熟练即操作方式达到了规范化、稳定化和自动化。在操作熟练的培训过程中,应在明确目的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练习时间,正确促进动觉控制,加强反馈强化,并注意克服高原现象。
总之,无论是心智技能还是操作技能,其形成均是分阶段进行的,并且在每一阶段均有相应的培训措施。因此,在实际的技能性教材的教学中,必须注意分阶段练习和培训。
(4)行为规范及其接受规律
行为规范也叫社会规范。它是用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的社会标准,是教育系统中所要传递的又一经验要素,是用以使学生形成品德的工具。在经验传递系统中,行为规范的接受即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变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这一内化过程是通过对行为规范的依从、认同和信奉等阶段而逐步建立起对行为规范的自觉遵从态度而实现的。依从、认同和信奉是行为规范接受的三个基本阶段。
依从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规范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它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类型。在依从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依从可以使主体获得关于规范行为的执行经验,是行为规范接受的一种初级水平,是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的开端。此时,个体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行为规范的执行方式和确立遵从态度的认知成分。为了提高依从学习的成效,应注意群体特性(如一致性、规模、内聚性、专长)、个体特性(如文化背景、性别差异、责任感)及直接或间接的外在压力的影响。
认同包括对榜样的仰慕与模仿。个体之所以做出认同行为,是因为他企图与榜样一致。也就是说,认同的动机是因对榜样的仰慕而发的追求,而不是对权威或情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压力的屈从。因此,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在行为规范的内化过程中,认同是行为规范及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此时,个体主要的学习任务是确立正确的认同愿望和认同行为。为了提高认同学习的成效,应注意榜样及其行为特性(如榜样的相似性、权威性、榜样行为的性质、后果)以及模仿过程中示范、观察和强化的作用。
信奉是对行为规范的最高接受水平。此时,个体不仅认识到了行为规范本身的含义,而且深刻地认识到了行为规范的价值。信奉是对行为规范的高度遵从态度。行为规范的遵从达到信奉阶段时,作为品德的内在机制的态度结构已经完备。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以对行为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由行为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建立了完备的符合规范要求的行为方式体系。信奉是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此时的行为要求真正转变成为内在的行为需要。因此,在信奉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为了提高信奉学习的成效,应加强对行为规范社会价值的认识,并注意丰富学生对行为规范的情绪体验。
行为规范的接受要经历依从、认同和信奉三个阶段,并且在每一个阶段均有相应的教学要求。因此,在实际的行为规范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分阶段的练习和训练。
(5)学习的迁移规律
在一定学习动机作用下所发生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掌握接受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发展一定的能力与品德结构。能力和品德是在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获得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迁移,使这些经验不断整合及类化而实现的。因此,学习迁移规律是一切学习的共有规律。
所谓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虽然学习迁移存在着正迁移与负迁移、垂直迁移与水平迁移、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等不同类型,但是所有这些种类的学习迁移均不是自动实现的,而是有条件的。从微观角度来看,学习迁移与认知活动紧密相连,必须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才能完成。从宏观角度来看,学习迁移中所要构建的是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需要经过对新旧经验的不断整合才能实现。
学习迁移中的认知活动包括对不同学习中的经验构成成分的分析与抽象,对不同学习中的共同经验成分的综合与概括等最基本的认知活动。在迁移发生的过程中,学习者首先要对新的学习中的经验成分以及与之有关的原有经验进行分析,对新旧经验的组成成分加以识别,从而进一步抽象出这些不同经验之间的共同的本质要素。其次,学习者要对不同学习中的经验构成成分进行综合及概括,对新旧经验之间的本质要素产生整体认识。这样迁移才能实现。
学习迁移中的整合是指使通过概括而获得的经验与原有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网络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整合过程主要有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所谓同化,是指将已有经验应用到同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经验系统之中的过程。它又有类化或具体化和结构重组两种形式。类化就是把新事物纳入原有的抽象经验结构中去,从而使新事物的经验抽象化的过程;具体化就是将抽象结构中的经验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中去,从而用原有的抽象经验结构充实具体内容的过程。结构重组是指将习得的经验的组成成分在结合关系上进行调整或重新组合,而经验的构成成分不变。所谓顺应,是指已有经验在新情境下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的变化,表现为调整原有经验,形成能包含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也就是形成一个新的上位经验结构以包含几个下位经验结构的过程。
总之,迁移的产生要经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分析、抽象与综合、概括是其中最基本的认知活动成分。在学习迁移过程中,形成起来的能力与品德心理结构的一体化、网络化是通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对经验进行整合的结果。由于学习迁移不是自动实现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应注意学习的对象的共同要素、经验的概括水平、迁移的认知技能和学习定势作用等的影响。
综上可知,学习动机规律、知识掌握规律、技能形成规律、行为规范接受规律和学习迁移规律构成了定向化教学理论的学习规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