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建设的振兴。在经济建设宏观管理轨道上,电子政务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把宏观管理从模拟管理提高为数字化管理。土地管理是电子政务的基本组成部分,总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和时效性。耕地是土地利用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耕地外,还对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管理。
为了实现日常土地管理,首先要掌握土地的空间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数量、面积、质量。为了实现变更管理,需要在掌握其空间分布的前提下,根据要求完成动态监测,如:土地利用类型的互相转化、面积变化、质量变化、权属变化以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如:旱地变水田、旱地变鱼池、旱地变果园等。土地管理包括定性管理、定位管理、定量管理、权属管理等。其职能分工大致为: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建设用地审批、日常地籍管理等。土地管理信息化要求五维数据——经纬度坐标(公里网坐标)、高程、时间变化和属性(土地利用属性和权属)。为了实现土地管理的网络化,其结构拟分为:行业网、内部网、社会网三类。行业网应充分考虑行政职能,从国家至省、市地、县、乡镇(含村、自然村)。为了适应土地管理信息的电子导航,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类,最小比例尺可为1∶100万、1∶50万,最大可为1∶500、1∶1000。土地利用类型标准化应按照国家标准分类系统,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在建设数字地球计划中,土地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拟从需要出发,逐步进行。伴随着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必将加快土地管理的效益,提高土地管理的科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