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山山路作重要修葺的是清康熙年间的陕西巡抚鄂海。他在《修西岳华山记》中详细记叙了开拓道路的过程:“千尺■,百尺峡,皆上下陡直,并无阶级;旧惟穿石受履,用铁索牵换而上,一失足即有颠仆之恐。余命工凿石为级,并造木梯佐之。……苍龙岭耸立天际,两旁悬崖万丈,无可依傍。人过此若从鱼背上行,……余命工重为修理,阑干状伟,阶级分明,人始无心惊目弦之患。”乾隆年间的陕西巡抚毕沅,对名胜古迹的保护非常重视,对华山的道路也作过较多的修整。由于华山的险峻,在施工时,工匠们必须身缚绳索,面壁登崖,甚至如猿倒挂,半悬空际,一锤一凿艰难地操作,他们付出的血汗代价可以想见。自古华山一条路,正是用这种极大的代价换来的。
华山之险,以几处有名的险境最为突出。千尺■向来被称为华山的第一险境。在攀登千尺■之前,就会见到“回心石”三个镌刻在迎面石崖上的醒目大字。它提醒登山者,在此还可以回心转意,知难而退,转身下山。从回心石上望千尺■,只见山形壁立,中间是一条仅可容身的槽状裂缝,状如刀刻锯截。两边悬垂着铁索链斜挂岸顶,凿出的石级共有370余级,坡度达70多度。举目仰望,真似一架天梯直上一线蓝天。攀登者必须手攀铁索,脚踩石级,手脚配合,级级而上。在攀登到最后一级处,有个仅容一个人的方形石洞,名叫“天井”。从上俯视,如临深井。原先井上有一小阁,井口有一铁盖可启闭。如盖上铁盖,路就断绝,别说人就连一只飞鸟也无法从中飞上来。天井近旁的危崖上刻有“太华咽喉”四个大字,真可谓名副其实的点睛之笔。下千尺■更险,令人心惊目眩,一旦手脚配合不好,就有滚落的危险。而且一人失足就有可能撞倒几人一起滚下。千尺■确实令人望而生畏。
百尺峡是华山的第二险境。百尺峡又名“百丈崖”,悬崖壁立千仞。峡中有一巨石,状如鱼脊,夹在两壁间,三面临空,无依无靠,形势之险,可以想见。游人攀铁索而上,两壁更狭,似欲合拢,幸被一块巨石撑挡。游人至此,无不心惊肉跳,因而巨石上刻有“惊心石”三个大字。过了巨石,石背上则刻有“平心石”三字,表示山无绝人之路,游人至此心绪坦然。明代末年,顾咸正写下《百尺峡》诗一首:“■去峡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
干尺■和百尺峡虽然被称作华山的第一、第二险境,但实际上,华山还有两处险境远胜过千尺■和百尺峡。它们就是“鹞子翻身”和“长空栈道”。
“鹞子翻身”位于华山的东峰之上。东峰又名朝阳峰。从东峰顶的“八景宫”山门前去另一景点博台,必须先下一段上凸下凹,高六七十米的绝壁。绝壁上安装着两条铁索链直垂崖底。上下的人都必须手攀铁链,脚踩石崖以行,而石崖上甚至没有一个石级或脚窝。下上凸时,必须手抓铁索,背向石崖,步步下行。而到了下凹的那一段,需转过身来,逐步而下。从崖底向上爬时,则正好相反。但都要在凸凹处翻转一下身体,仿 佛像展翅飞翔在蓝天上的鹰鹞翻身一样,动作十分惊奇,所以被称之为“鹞子翻身”,同时也成了这一险境的名称。
“长空栈道”的惊险程度更甚,位于华山最高一峰——南峰之上。南峰也叫落雁峰,其直如削,绝壁千丈,极为奇峻。就在这悬崖绝壁之上,我们的祖先开凿与架设了一条长约30多米的险道。在半山腰的绝壁上,于岩壁缝中钉上一些铁桩和木桩,然后再连接起来,上面辅设木板,广不盈尺;在这些木板架设的栈道上边,于岩壁上钉些铁环,再连接上铁链。人走其上,必须背空虚行,面向绝壁,甚至是胸口贴着绝壁,脚踩着悬空的木板,手抓着上面的铁链,手脚相互配合,像螃蟹一样横行而进,缓步挪动。脚下即是万丈深渊!
凡名山多有险境,但如华山这样峰峰有险境的实在不多。华山的险境、险途不胜枚举。除前面提及的千尺■、百尺峡、“鹞子翻身”和“长空栈道”外,还有擦耳崖、苍龙岭、猢狲愁、上天梯、阎王砭……都奇险无比,各具险姿。这些数不胜数的奇峰险境,不仅装点了华山雄险的身躯,而且也塑造了无数征服大自然的勇士。
华山不愧为集大自然之神工与人类之伟力于一身的奇山。其实它还是一座道教独占的名山,素有“道教的洞天福地”之美称。千百年来,华山一直是道士们向往的修炼圣地。历代著名的道士、隐士修真养性的遗址和文物遍布山中,并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们的美丽传说和神奇的故事。
早在道教形成以前,在道教的前身“方仙道”、“黄老道”时期,就有不少著名的神仙家在华山隐居修道,如古代神仙冯夷、青鸟公、毛女、赤斧、古丈夫、萧史、弄玉、三茅真人等等,都是在华山得道成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有茅山道祖师茅盈的曾祖茅濛于秦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在华山白日升天的故事。
相传,道教的始祖老子李耳曾到过华山。登华山北峰时有一段险途叫“老君犁沟”,传说是老子亲手用犁开劈的。在华山南峰上,至今还保留有老子当年炼过丹的炼丹炉旧址。据说,老子就是从华山到了陕西周至县的楼观台,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