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西南部的峨眉县境内,有一高拔峻秀绵延百里的群山,这便是因“峨眉天下秀”而蜚声中外的峨眉山。
远望峰峦起伏的峨眉山,苍翠浓黛,云雾缭绕,清雅秀丽,所以古人形容此山“云鬟凝翠,鬓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后以“峨”代“蛾”,峨眉山之名便由此而得。
峨眉山有大峨、中峨、小峨之分。据说古时,中峨、小峨均有人攀登,但现在已无路可寻。故今日之游览,在于大峨。全山面积为115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巍峨雄伟,景色壮丽。
峨眉山的形成,要追溯到6亿年前的震旦纪时期。那时这里是汪洋一片的大海。5 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海底逐渐沉积了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层,海水变浅。到了4亿年前的奥陶纪后期,地壳运动将岩层推出海面,从而形成了峨眉山的雏形。此后,峨眉陆地又沉入海中。直到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它才复而升出海面。在上升过程中,岩层发生褶皱、变形、断裂,形成了峨眉断裂带,又经过漫长岁月的风雨剥蚀、岩层运动等,使峨眉山以其巍峨雄秀的风姿屹立在中国的西南大地上。
独特的形成历史,造就了峨眉山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观。在绵延百余里的风景区内,既有浓荫似染的青峰秀峦,又有如刀削斧剁的千仞峭壁,也有喷珠吐玉的银泉飞瀑。沿途山青水秀,群峰叠翠,红墙绿柏,曲径通幽,古树参天,野花飘香,鸟语猿啼。从山脚到山顶,可分为低山景区、中山景区和高山景区三个景观迥异的风景区。
低山景区海拔大约为500~1000米左右。这里山势平缓,气候宜人,既是游人无拘无束,游览漫步的最佳地带,也是峨眉山寺庙比较集中的地区。著名的景点有报国寺、伏虎寺、善觉寺、罗峰庵、雷音寺、慧灯寺、纯阳殿、神水阁、中峰寺、龙门洞等。
报国寺乃峨眉出入之门户,原名会宗堂,又名问宗堂,为明代万历年间道人明光所开建,明末毁于大火。清康熙时重新扩建,并改为今日之名。山门现有康熙皇帝亲笔手书“报国寺”三字大匾。此寺是由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藏经楼等四重殿宇和亭台楼阁组成的宏大寺庙。殿内供奉之佛像金光灿灿,气宇轩昂。还有两件珍稀之物,世上罕见。一为七佛殿后一尊高达2.4 米的瓷佛,身着千叶莲衣,趺坐于千叶莲台上,仪态端庄,栩栩如生,是明永乐年间景德镇瓷窑专门烧制的,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另一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铸十五层紫铜华严塔一座,高 7 米,塔身周匝共有小佛4700多尊,并铸有《华严经》全文,其冶炼工艺与雕工技巧,可谓登峰造极,令人叹而观止。此物近年已迁至伏虎寺。
出报国寺,过瑜伽河,不远即到伏虎寺。伏虎寺为峨眉著名大寺之一,该寺位于伏虎山下,原名神龙堂,为宋代行僧心安所建。后以寺后有山雄峙,横出寺背,蹲伏如虎,改名伏虎寺。明末毁于兵火,清初得以重建。重建工程颇大,历时20年,方建成规模宏盛、殿堂宽广、岑楼复阁、庄严雄伟的崇隆大庙。四周楠木参天,浓荫蔽日。虽置身于绿荫翠盖下,屋顶却终年无败叶积落。康熙帝至此也不免惊奇,亲题匾额“离垢园”。今日紫铜华严塔乔迁该寺,更为之增辉。这里游客络绎不绝,终日香烟萦绕。身临此地,再吟咏这首《伏虎寺》诗——“登峨先向虎溪游,策杖云深步更幽。一径钟声瞻玉殿,万杉烟色绕琼楼。石桥水隔红尘杳,台榭花飞绿枝稠。入室幸聆空妙谛,缤纷华雨孰能酬?”会令人超凡脱俗,进入一种美妙的意境。
出伏虎寺,途经无量殿,过雷音寺、华严寺、纯阳殿、慧灯寺,再行过太平桥、马鞍山、万福桥,便到神水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