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适应热带海岸生活的裤式
一、海南岛黎族的“包阳布”
黎族衣服式样以裤式最为特殊,不少黎族支系,裤式只用布片包裹阳具,有如今天人们穿的三角裤形式。当然,不同支族包阳布形式可能不同。
在汉族古书记述中,称为“黎包”或“包卵布”。黎语称为“夹屎片”。如张庆长《黎岐纪闻》(1833)中称:“余黎并无下衣……或用布一片,通前后包之,名曰‘黎包’。”黎语有称为“sui”或“sem fan”,按fan即布之意。由于这种裤式不显眼,不如汉族的裤,故古书认为黎族并无下衣,实为一大误会,正如说黎族男子没有衣穿的误会。认为黎族没衣穿的记载,亦见于近代陈铭枢的《海南岛志》一书,说“终年不御衣服”,也是误会。因为笔者考察时已知老渴黎已有短袖长衣,本地黎亦有上衣,可束腰带,自强黎亦有长上衣,袖亦长,三差黎上衣且多钮扣,美孚黎有低领对胸上衣,侾黎有短袖长上衣(至腿),吊前黎亦有长袖上衣,剃头歧有短上衣(至腰)。只是由于海南岛天气炎热,人们不常穿衣,才有此误会。
包阳布在黎族服式上的地位,亦很重要。据德霞洞的传说,认为可以衣服分辨民族,即按穿衣蔽体的日常状态,得出如下的判断:①有衣裤穿的,为汉族;②比较少衣服穿的,为苗族;③少衣服穿的,为黎族;④包阳布的,为侾族。
汉族有衣有裤,有长衣、大衣、中式西式等等,并有底衣裤多种式样衣着,故视为有衣服穿的人。
苗人多穿蓝色布衣,上衣斜襟,无领,衣钮有用铜制,有长裤,打脚絷,女有头巾,上绣鹿、鸡等花纹。女衣长裳,深歧,无裤,用裙,用腊染蓝布围着,或束成三角形状态,故被视为比较少衣穿的人,因式样不多,衣服种类也少,每人有衣服件数也不多。
黎族一般都有衣服,尤以妇女多上衣和筒裙,男子也有衣服,但是由于男子平日少穿衣,衣服也简陋,每人件数也不多,不如妇女讲究。但妇女衣服也简单,每人件数也不多,故被视为少衣穿的人。
侾族由于男子平常不穿上衣,裤式又用包阳布,乍看起来,很像没有裤子穿,加上上身常裸,每被视为没衣穿的人。即穿衣最少的人。
这种划分虽然是很简单的想法,但这是黎族人民对海南岛民族划分的想法,我认为是相当可取的。因为目前海南岛民族的划分,多引用德国人Stu bel及汉族文献,未见有引述黎族人民自身的看法,此种以衣饰多少为据的分类,简而明确,甚有参考价值。
包阳布布料主要有两种,一为用木棉花织出的粗布,一为用买自汉族的棉布。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水平迅速提高,包阳布已日渐改为短裤及长裤。但是为了适应海南岛的热带气候生活,不少人仍然穿包阳布从事劳动。
侾族是以“包阳布”为主要裤式的黎族支系,因此,汉族人民自古以来,即每用“包阳黎”称呼侾人。
但包阳布在侾族中有细微不同,反映支系间的差别,兹将作者采得形式分述如下:
(1)侾黎。本族一般使用包阳布形式是前面狭小,后面较宽。整条包阳布用布不多,故又称为“小包阳布”。这种包阳布前面狭小到只能包裹阳具,而后部臀部则较宽阔,有如今天的游泳裤,呈三角形,黎语一般称为“夹屎片”。
(2)侾英(即正侾或黑侾)。本支系包阳布式样与侾黎正好相反,前面大,后面较小,但整条布较大,故又称“大包阳布”,或称为“大前黎”,“大前侾”。包阳布上每绣有美丽的花纹,花纹多绣在布片上部及两侧。花纹多为几何式交叉线纹或曲折纹。
(3)三星(或三差)。三星侾分布在千家、福报一带,亦穿包阳布裤式。包阳布呈汉族三角裤形式,即包阳布前后大小一致,且前后均呈三角裤形。三星黎且有死者用包阳布送葬的风俗,如丈夫死亡时,妻子要送一条包阳布给死者殉葬,三个妻子则可用三条。花纹多绣在布片上部两侧。
(4)四星(或四差)。本支系亦穿包阳布裤式,但不宽大,即属于小包阳布一类,但又如黑侾包阳布那样,有精美图案,花样多成花边,仅在包阳布两侧或上方;亦有包阳布狭至只包裹阳具宽度,即不呈三角形裤式,不如三星包阳布宽至呈近似三角裤形状。
四星黎中,包阳布也略有不同,虽然仍用狭窄包阳布,但据传说,从前多用前小后宽的式样。但是在老渴(乐东二区)则包阳布式样是前宽大,后面细狭的式样。而在抱由则包阳布上又以绣上美丽图案为特色。即表示其中有差异。
总之,侾族包阳布各个支系略有差别,兹列如下:
侾黎(包阳黎) 前狭后宽 小包阳布
侾英(大前侾) 前大后小 大包阳布
三差(三星) 前后同大 三角裤形
四差(四星) 小包阳布 有花
当然,在支系众多的四差中,还有小差别,如老渴和抱由都是四差侾,但包阳布仍有不同。不过它们之间差别并不明显,与歧人及本地黎裤式差别则大。因为歧族所穿裤式,不称“黎包”,而称“黎厂”,而本地黎穿的已可称为“短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