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天公可以作美
天公不作美。雷声轰轰,叫人心惊胆颤;漫天的大雾,令飞机、火车望
而却步,成了“睁眼盲人”;还存在那久晴无雨的日子,干旱把人畜急得到
处乱窜..忽然,几声炮响,久旱后的天空下起了小雨;一阵飞机马达声响
过,机场上的大雾消散..这是咋回事呢?原来这是在进行人工降雨、人工
消雾活动。人工影响天气,驱灾避灾的办法很多,比较成熟的有人工降雨、
人工消雾、人工消雹、人工避雷等方面。
(1)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就是指根据云和降水形成的机制,通过播撒一定数量的催化
剂,从而达到激发和增加降水的目的。人工降雨的原理很容易理解。我们知
道,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构成的;但这些小水滴并不一定凝结成冰晶,即使
温度在
0℃以下也可能只是枉然。但如果云中一旦存在冰晶,它就会吸收水
滴蒸发的水分而迅速增长,进而形成雪降落下来。雪下降时可能融化,导致
降雨。
但是云有暖冷之分,因而对冷云和暖云实施催化降雨的方法是有区别
的。例如,在我国北方和冬季的云大多是冷云,它们由过冷却云滴(0℃以下)
和冰晶共同组成。此时要使云中产生更多的冰晶,由无雨转向有雨,或使雨
量增大,必须使云中冰晶增多。可以向云中撒干冰,使局部温度下降,或者
引入碘化银,使水汽分子在此冰核上凝结形成冰晶。至于暖云,则要设法使
云中水滴重力变大,破坏云的稳定状态。有三种方法,一是撒吸湿性物质(如
食盐,使水滴凝结增大,或者干脆从飞机上直接将水泼入云中,加速降雨的
产生;也有利用樟脑等表面活性物质,抑制蒸发作用产生降水的,等等。
根据统计表明,人工催化适宜增雨的云,可以使降水量增大
10%~30%。有人因此估算,在一个平均降水量为
300毫米的一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
可以增加六亿立方米的水,这可是个不小的量。
人工降雨引入催化剂有几种方式,或用飞机在云顶或云中选好合适的位
置,直接播撒干冰、盐粉或碘化银焰弹;或者用气球把碘化银与火药红磷混
合物带入云中;或者干脆用高射炮和火箭把催化剂射入云中。此外,据说用
地面燃烧的办法,也可以把碘化银烟粒送到云中,但条件是这种云必须很低。
当然,人工降雨的问题也不少,关键是要判定是什么云和在云的什么部
位引入催化剂的效率最高。
(2)人工消雹:
人工消雹在两百多年前就有人开始尝试。消雹其实只起对雹“以大化小,
以小化了”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向云中施放碘化银或碘化铅等催化剂,
它们会使云中冰晶数目增多,冰晶形成雹胚时会消耗大量的过冷云滴,结果
使所有的雹胚都无法长得太大。雹块下降时有的会融化,这就形成了水滴,
或者缩小成小冰雹,于是消雹的目的就达到了。和人工降雨一样,也有使用
吸湿性物质消雹的,如食盐,它们会吸收云中的水分,使雹胚不致于膨胀得
太大,及时降落到地面。
消雹可以利用飞机、高射炮、火箭等。在雷达的监测下,利用高射炮、
火箭发射人工成冰剂,在我国与前苏联(现在以俄罗斯为主)比较常见。俄
罗斯有专用消雹火箭和专用雷达。此雷达能在
300公里以内确定是否有冰
雹,并能确定雹区面积、移动速度、降雹强度,甚至可以算出冰雹的平均直
径来。我国也在
1980年研制成了
JFJ—Ⅰ型降雨防雹火箭。
需要澄清的一点是,人工消雹也可以采用空中爆炸作业的方法。爆炸发
生后,由于冲击波的作用,大冰雹会粉碎,过冷却云却会直接冻结下降,于
是消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人工消雾:
雾给交通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飞机怕雾,有雾飞机无法起飞和降落;
在飞行中,无法看清目标,会发生撞山等可怕的事故。1948年圣诞节,从武
汉到上海的飞机,因大面积降雾一天就出现了三次事故。轮船怕雾,海上浓
雾会使船只触礁失事;汽车怕雾,高速公路上汽车追尾事件的罪魁首常常就
是雾。机场上一有雾,飞机无法起飞,其直接损失是以每分钟多少万元来计
算的。1993年
11月中旬有两天,北京首都机场因雾取消航班
183个,直接
损失
300万元。有雾就要消雾,所以今天有了人工消雾的新鲜事。
和云一样,雾也有冷暖之分。在
0℃以下的冷雾,目前科学家已经有较
为成功的办法进行消除;而对于
0℃以上的暖雾,对付它的有效办法还没有
找到。
消冷雾的原理是瑞典气象学家
1933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云雾中必须
有冰核存在,水汽才能以它为中心,结成冰晶降落下来。但是如果雾中没有
冰晶,可否用人工方法将冰晶引入雾中使之消散呢?当然可以办到,这就是
人工消冷雾。
实际上,第一次人工降雪的道理正好与此类似。那是
1946年
11月,美
国科学家谢弗乘一架小飞机,在层云上沿一条
4.8公里的航线撒下了
1.36
公斤的干冰,使整个云层变成了白雪。干冰是二氧化碳在-78.5℃时凝结成
的固体,把它洒在云雾中,可使云雾的水汽温度降低到-40℃以下,并凝结
成小冰晶,最后形成雪花掉下来。雪花掉下来,等于说消雾工作获得了成功。
消冷雾的关键问题是要产生冰晶,但产生冰晶必须使温度达到-40℃以
下。一克干冰大约可以产生一万亿个小冰晶,另外如丙烷、液氮可以使云雾
气温下降到-70℃、-196℃,所以它们的消雾效果也不错。俄罗斯、我国消
雾工作就曾用过液氮。与此同时,让空气对流速度达到
1.5~2.0马赫(声音
传播速度)时,据说温度也可以降到形成冰晶的程度。
人工消雾也有直接采用降雨方法的,如使用碘化银为代表的冰核就是这
样。碘化银的晶体和冰晶相似,这可以使水汽凝结在其上面。有一种方法是
燃烧,即用高温把碘化银烧成小的烟粒,使它在饱和的低空雾中长成小冰晶,
最后形成雨。我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制出高效的碘化银烟剂,每克碘化银可
以产生
10
15个冰核,是干冰的
14倍。
实际上消雾时常常要在地面设置多个催化剂撒播点,在地面上数米高度
上施放催化剂,但这关系到风向和风速问题。国外的一些国家常布置多个撒
播点,根据具体情况自动调整位置。
致于消暖雾,科学家们还在努力探索。国外曾有机场采用加热焚烧的办
法驱雾,如巴黎奥利机场有一大群燃烧炉,在消雾时能自动点火,可耗油量
很大,而且效果不明显,所以并不十分可取。法国戴高乐机场还把喷气式飞
机派上了用场,在有大雾时,工作值班人员开动喷气发动机,利用高温喷气
来驱赶浓雾。另外,还有利用声磁波消雾的方法,也没有达到实用的程度。
(4)人工防雷:
防雷这种提法是否准确,有待于探讨。但人工防雷已有几百上千年的历
史了。
有人曾经指出,在我国古代建筑的各种楼阁上存在着避雷装置,这并非
不可信。可是避雷并不等于消雷;严格地说,它还没有达到满足人们真正防
雷的要求。
1749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风筝作实验,揭示出了雷电的秘密。后
来,他把一个尖铁棒架在高物上,铁棒下面还接有一根接地的铁丝,从而形
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
“避雷针”实际上是在引雷和招雷,因为它在雷雨放电时,会使周围的
物体带电产生破坏作用。为此有人认为,1926年美国彼卡订尼军火库的火
灾、1967年埃尔赛贡多储油库的火灾,就是避雷针“引火烧身”产生的破坏
结果。
后来,人们发现了“避雷针”的症结所在,即单根避雷针不能容纳巨大
电荷的通过,要想有效地避雷,必须设置更多的通道。为此
20世纪中期,美
国的“消雷公司”研究出了新型“消雷器”。此消雷器把避雷针的针尖数量
增多,并进行了合理排列,下面再用导线接上触地装置。在雷雨发生时,地
面电荷和雷雨云的电荷因异性相吸,开始相互流动。在此过程中,雷电中的
电场强度会受到削弱,雷击事件因此减少。
我国在
70年代开始消雷技术研究,并且在云南、贵州、湖南、浙江、福
建、河北等地进行了一些试验,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昆明气象站在
太华山已建有一座
25米高的“避雷针”建筑物,由于此地雷雨经常发生,且
能量很大,几乎每年都有雷击伤人的事件,1967年到
1979年就发生了五起
事故。1979年后,自从该地安装了一座
6.5米高的消雷器后,就再也没有发
生过雷击事故。我国在
80年代末已研制出新型消雷器。
(5)人工防暴雨:
前面说过,人工能降雨、消雹,能否在多雨季节人工减少降雨呢!这的
确是个有意义的话题。应该说,这并非不可能。其实,不要说人工减少降雨,
连人工削弱台风、人工改变台风路线都可能实现呢!现在一些科学家们正在
努力进行各种尝试,争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
对付暴雨,主要在于就地蓄水。据推算,一万平方公里的暴雨约有.. 10
亿立方米的雨水汇集到河流中,以洪水日行 100公里进行估计,必须存在
容纳每秒超过一万立方米的流量才不致洪水泛滥。但实际情况是,我们根本
达不到这样的条件。如.. 1977年.. 7月.. 5日~6日,黄河中游经历的一次大暴雨,
在延水甘谷驿以上.. 5981平方公里的流域上,最大洪峰达每秒.. 905万立方米,
一天洪水量达.. 1.38亿立方米,而且每立方米含泥量达800公斤。如此大的洪
水冲刷,造成飞机场被毁,纪念馆文物被冲走,人员失踪,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进行人工蓄水是有科学根据的。一般地,每一米厚的土层可以蓄积
100毫米的水量;我国黄土高原的蓄水量更大。鱼鳞坑、水平沟、水平梯田
是蓄水的小型工程,采用植被结合,效果会更好。10平方米的汇流面积内有
一个或多个容量近一立方米的鱼鳞坑,能够拦住.. 100毫米的大暴雨。鱼鳞坑
挖掘简单,规模很小,它也有利于各种植物的成活。
挡住暴雨是一回事,还要建立各种山间水库和塘坎,以便于贮水。有人
统计,每.. 10平方公里汇流区修一个山间水库,使总库容量达.. 100万立方米,
便可以蓄住.. 100毫米的雨水。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建立更大的流域性水库,
贮积更多的雨水。这些雨水干旱时可以抽取利用,平时也可以开库放水,甚
至发电,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