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巍然惠陵一抔土--刘备陵

时间:2013-01-17  归属:中国名冢揽胜
  到四川成都去旅游,热情的当地人一定会对你说:如果不去武侯祠就等于没来过成都;若进了武侯祠,而不去参观惠陵,又等于没有到过武侯祠。于是,巍然屹立1700余年的惠陵成了成都的旅游热点。人们来到惠陵前,回忆着中国妇孺皆知的刘备在他们心目中留下的不同印象。此时此地产生的遐想,是能够获得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惠陵不再是巍然的一抔黄土,而是站在他面前所熟悉的刘备形象了。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东汉远支皇族,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葬满城,墓内曾出土“金缕玉衣”)的后代,当朝天子汉献帝的叔辈,所以刘备又有“刘皇叔”的称号。当然,这个称号不是在他走街串巷卖草鞋时能称呼的,那是后来,揭竿而起,势力一天天壮大起来,才追宗溯源以示真命的。东汉末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各地豪强乘势组织武装,起兵镇压义军。刘备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开始他政治生涯的。紧随他左右的是关羽、张飞。在以后的40年间,他几度沉浮,备受艰辛,多次损兵折将,寄人篱下,后得诸葛亮辅佐,联合孙权在赤壁大败曹操,乘胜攻占荆州、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又乘机占领益州,夺取汉中,称汉中王,进而称帝,终与曹魏、孙吴并成三足鼎立之势。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底,孙权受曹操挑唆,袭取荆州杀死关羽;不久,张飞又被部属刺死,故于章武二年(222年)兴兵攻吴。刘备进军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附近)被吴军击破,蜀军一时瓦解,几乎全军覆灭。刘备退回白帝城。据载:刘备于章武三年(223年)四月病死在白帝城,葬惠陵。之后,甘、吴二夫人也先后合葬于此。

  惠陵位于今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内。这是个十分特殊的墓葬文化现象,君墓为何落在臣祠内?其实,武侯祠又称昭烈庙,前殿祭祀刘备,后殿祭祀诸葛亮。昭烈庙早于武侯祠就存在这里了,是惠陵地面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考古发现,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存在崇拜祖先的现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既可以保佑子孙,又可以祸及子孙。因此,古人便说“冢以藏形,庙以安神”。冢就是墓,只用于收敛死者形骸;庙就是“宗庙”,是祭祀祖先魂灵的场所。关于古代宗庙制度,东汉蔡邕在《独断》中介绍,古代宗庙仿生人的宫室,设前“庙”后“寝”,庙中安放祖先神主,定时祭祀;寝中陈设为祖先享用的衣冠用具,定时供奉新鲜食品。秦时有了变化,庙在城内而不在陵前。汉初,承秦制,“庙”在城内,“寝”在陵旁。汉惠帝时,又将汉高祖的“庙”迁回陵侧,认为死者的灵魂还是保藏在墓中,要祭祀死者灵魂就必须在陵墓附近。这种观念逐渐成为一种全民的习俗。刘备惠陵前的昭烈庙,便是这种观念的产物。而武侯祠在明代以前,是从异地迁来的。据载:明初蜀王朱椿出于“君臣宜为一体”的思想,撤毁从少城迁来在昭烈庙旁的武侯祠,并入昭烈庙。但在老百姓眼中,似乎只认诸葛亮,不认刘备,反而将昭烈庙称之武侯祠,久而久之,竟成习惯了。这实在是违了朱椿本意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武侯祠”的大门,横额上依然大书着“汉昭烈庙”四个大字。另一额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这两方门额不仅真实折射出了历史原貌,也反映出了这座君臣庙祠合一的特点。入得庙内,只见古柏葱郁,环境幽雅,青瓦红墙,殿宇宏伟,颇有皇家威严、肃穆气派。整个庙祠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诸葛亮殿,在这条中轴线的西侧,便是惠陵所在。

  从大门入内,在百米长的通道上,有一块极其珍贵的唐碑。碑全称为《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刻于唐元和四年(809年),碑文由唐代名相裴度所撰,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柳公绰书写,当时著名镌刻工匠鲁建镌刻。碑上遍布唐、宋、明、清的题名、题诗、跋语,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世俗称此碑曰“三绝碑”。

  二门上悬有清人吴英所书“明良千古”匾额一块,高度赞颂了刘备作为君主的“明”与诸葛亮作为臣的“良”。门两侧的楹联上书:“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吴越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简直囊括了蜀汉史和昭烈庙、武侯祠史,因而备受世人传诵。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刘备陵
  • 上一篇:古墓新貌传佳话--曹植墓
  • 下一篇:落凤坡下悼凤雏--庞统墓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