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景秀丽的杭州西湖中,有一座由火山喷出形成的小岛,叫孤山。山高38 米,碧波环绕,园林极佳。岛上众多建筑,布局雅致多彩,以致唐代诗人白居易赞叹道:“到岸请君回头望,蓬莱宫在水中央!”出岳坟,过西泠桥,上孤岛行之不远,便可看到松林下一通墓碑,碑上镌刻着“秋瑾墓”三字赫然夺目,令人肃然起敬。沉思遐想之余,不仅为神州大地历代涌现出的无数爱国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而感慨,也使人的思绪一下子回到那腥风血雨的岁月。
据陶成章《秋瑾传》载:秋瑾,字璿卿,别号競雄,又称鉴湖女侠。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光绪十六年(1890)随父入湘,6 年后,21 岁的秋瑾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不久,王廷钧花钱捐了个京官,举家入京。秋瑾目睹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腐败无能,因而激起了强烈的爱国心。1904 年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筹资金赴日本求学。在那里,结识了一批宣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提倡男女平权的著名人物,如陶成章、蔡元培、徐锡麟等,并加入了光复会。1905 年旋即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次年返国,创办《中国女报》,倡导女学。同时,在绍兴大通学堂主持校务,积极培养反清骨干。1907 年7 月徐锡麟在安徽起义失败后,绍兴府山阴县知县李钟岳得知浙江巡抚电令绍兴知府贵福查封大通学堂,即拜见贵福,陈述该校无越轨行为,要求调查核实,以拖延时间,使师生67 人得以脱逃。7 月10 日,秋瑾闻知此情,将生死置之度外,在给盟姐徐自华的信中,留下了一首绝命词,其中写道:“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苍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7 月13 日贵福再令将该校师生全部枪毙,否则告李“通同谋逆”罪。李不得已将秋瑾逮捕。当夜,在府署会审时,秋瑾不承认政治革命的企图。次日再审,秋瑾提笔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以对。贵福大为恼怒,亲下手谕“即行正法”。李钟岳虽据理力争,但已无可挽回,为使秋瑾免受凌辱,李愿自己执行。在答应秋瑾死后不剥衣服,备棺木一口和写家书诀别三项要求后,于7 月15
日翌晨,秋瑾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时年33 岁。而李钟岳在秋瑾死后三日,即被撤职,心存内疚的李钟岳于当年秋自缢身亡。
另有一说秋瑾死后,“暴尸道路”,乡人惧于清廷的残暴,无人敢去收尸,遂由慈善机构同善局葬于卧龙山麓。后来,秋瑾的哥哥秋誉章将其遗体秘密迁到严家潭暂厝。可是,殡舍主人不久得知这是“女匪”秋瑾的棺木,便令秋誉章迁走。万般无奈的秋誉章只好将棺木移至大校场一荒地,以草扇掩遮日晒雨淋。秋瑾生前好友徐自华、吴芝瑛得讯后,遵秋瑾遗愿,“卜地西湖西泠桥畔,筑石葬之。”吴芝瑛亲书墓碑“鉴湖女侠秋瑾之墓”,徐自华撰“鉴湖女侠秋君墓表”。其墓表最后写道:“石门徐自华,哀其狱之冤,痛其遇之酷,悼其年之不永,憾其志之不终,为约桐城吴女士芝瑛,卜地西泠桥畔葬焉。用表其墓,以告后世,俾知莫须有事,固非徒南宋为然;而尚想其烈,或将俯仰徘徊,至流涕不忍去,例与岳王坟同不朽云。”可以想见,辛亥革命前夜,公开如此为秋瑾树碑立传,是需要何等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