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又名潜山、霍山、皖公山、万岁山。潜水、皖河婉蜒山南而注入长江,山北的涧溪均入淮河,天柱山成为江淮的分水岭。主峰天柱峰高1485米,景区面积达80多平方公里,有四十二峰、十八岭、五十三洞、十六岩、七关、八池、四十八寨等名胜以及许许多多的古迹。地理
天柱山是一座历史名山。早在公元前106年,即汉元封五年,汉武帝南巡封禅,亲临天柱山并封之为南岳,所以天柱山又得名万岁山,从此闻名遇迩。700年后,隋文帝为了开拓南疆,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此后,天柱山逐渐遭到冷落。但因天柱山雄奇而又灵秀,依然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观赏,留下了不少名诗佳篇。李白游天柱,写下了“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青晏皖公山,峻绝称人意”的绝句。白居易亦诗云:“天柱一峰擎口月,洞门千初镇云雷。玉光自桔相争秀,金翠佳莲芯斗开。”朱熹更为天往山的苍劲雄伟而陶醉,写道:“屹然天一柱,雌镇干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土安石曾举火夜游天柱,兴致盎然,作了不少诗文并刻石以留念。黄庭坚曾隐居天柱山下,乐其山水之美,自称山谷道人,留下不少古迹和传说。在夭柱山下的石牛溪的岩壁上,约200米内竟布满了近300处石刻,均为唐宋以来各代名人所题,楷、草、隶、篆无所不有,成为我国名山之中少见的诗书石刻艺术主库。天柱山又称为文化名山,也是名不虚传。
天柱山还是一座英雄名山,南宋未年,农民领袖刘源曾凭借险要山势,在山上扎寨抗击元兵达18年之久。至今在山上还可寻觅到山洞古寨多处,都占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洞内深邃曲折,暗道扑朔迷离,还可以看到当年农民起义军使用过的石桌、石凳、石锅、火塘等遗物和遗址。最大的司元洞,可容万人,成为游人探奇寻古、乐而忘返之地。清末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占领天柱山与清军斗争了十几年。解放战争时,天柱山成为革命根据地之一,为进军南京和解放全国作了巨大的贡献。
天柱山在近代以来逐渐“隐名埋姓”,除了因改封南岳的原因之外,交通不甚便利也是一个因素。解放以来,从天柱山北至合肥198公里、南至安庆57公里、西至九江140公里的公路都修整一新,从潜山县城距天柱山仅20公里,现在游览汽车络绎不绝,为天柱山重新焕发青春增添了活力。1982年,天柱山和安徽的黄山、九华山等并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又跻身于中国名山之列。
天柱山南坡稍缓而北坡陡峻。自南坡登天柱,环顾四周,只见松柏、杉木和竹林郁郁葱葱,似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麓野寨一带有梁朝古刹乾元禅寺、寂觉古塔、黄庭坚读书亭、石牛溪摩崖石刻等处景点。继续登山,可达汉武帝拜岳台,目前尚剩一些墙基、柱础等遗物。在此仰观能见天柱山诸峰,俯视能察河川沃野,确是一处祭拜天柱的好地方。
从野寨可以乘车到达半山之上的茶庄。在这一片山腰的平坦台地中,散落着不少茶农村舍,有超尘脱世的田园风光情趣。从茶庄沿登山古道上山,一路之上,飞瀑流泉、鸟语花香,只见奇峰连绵、怪石嶙峨。不久可到达马祖庵,庵前的马祖洞传为唐朝马祖和尚静习修性之处,洞里有幽涧泉,出洞可见巨石之上刻有“南天一柱”四个大字。随即攀上数百米陡坡,到达海拔1000米左右的青龙涧,此时山景突变,群峰儿立,怪石横卧,云雾飘忽,如入画境。群峰都剥落泥上,裸露出花岗岩体,苍劲的松树顽强地生长在石缝或绝壁之上。迎面所见的飞来峰为天柱山第二高峰,这是一座几乎没有裂缝的巨大花岗岩山峰,巍然屹立于云霄之中。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峰顶盖有一块扁平状飞来石,其直径20多米,高3米左右,似从天外飞来,为天在山上一奇景。飞来峰上有天池,下有雷公洞、鸟龙井。在此观望天往山峰海,只见有的苍翠秀润,有的峭壁嶙峋,峰峰都有美妙的名字。右侧为飞虎、狮子、迎真、石纽诸峰,左侧有飞来、衔珠、天蛙、月牙诸峰,有的以形状取名,有的以意境取名。路转峰回,只见群峰在云雾之中不断变幻着自己的“身材”,仿佛一个个巨人正在舒展自己的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