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洞与冰壶洞之间,目前已打通,在堆积物内发现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它们为苏门羚、巨摸、真象、大熊猫、犀等24种,与四川盐井沟动物群相似,为距今约7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到10万年前左右的晚更新世初。同时在沙层中发掘出两只玉壁,是距今5200年前至4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良诸文化产物。玉壁系珍贵装饰品,为部落领袖佩戴之物。《易·系词》云:“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曰:“昔者先土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增巢。”据此可知,玉壁系上古部落居于洞中的遗物。
仙去鹤不归从双龙洞或冰壶洞出发,向北约走1公里就到朝真洞。传说该洞是古代石真道人炼丹栖居之地,历代文人为此洞写下的诗篇有云:“桥边仙去鹤犹归”,“云暗赤松犹住鹤”,“溪头鹤树春常在”,“双鹤冲天去”等等。如今仙去鹤亦不归,但有成群结队的画眉、山雀、相思鸟等吱吱喳喳高唱不绝,窜相飞舞,该洞洞口向西,洞门显豁,前临深壑,背依青峰。洞口海拔645米,主洞道长140米,支洞长55米,面积2540平方米。洞前远望芙蓉、鹿田诸峰挺立,宛若百僧朝真。唐杜光庭《洞天福地》中所称的“第三十六洞天金华山”,即指双龙洞景区,如今在朝真洞口石壁上镌刻有“三十六洞天”手迹。洞中钟乳石高悬,石笋遍地。洞道曲折深邃。入口处的左侧有一支洞,面积约300平方米,景称“花厅”。该厅由二叠系栖霞灰岩中隧石结核,凸出在洞壁、洞顶上,一朵朵,一团团,如花似锦,故有“石花”之誉。在主洞深处有一面积约40- 50平方米的清水潭,潭上方有一天窗,一束阳光透进,宛如半月,也称“一线天”,故有“千寻通地脉,一线透天门”之称。徐霞客对北山三洞奇趣作了生动而贴切的描绘,他说:“朝真以一隙天光为奇:冰壶以万斜珠帘为异;而双龙则外有二门,中悬重握,水陆要奇,幽明凑异者矣!”
洞天福地觅仙迹为海外侨胞敬为圣灵的黄大仙,据说就出于金华北山。东晋葛洪《神仙传》、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赤松山志》和清康熙年间《金华府志》等都记载有黄大仙史料。黄大仙即黄初平(皇初平),诞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八月十二口,其兄名初起。相传黄初平自幼聪慧过人,天赋极高,有异人骨相。他15岁时上山牧羊,途遇一道士,乃神农时成仙的赤松子幻化,带他至金华山一石室洞中传道修炼。黄大仙潜心修道,细读经书,“积世累功,四十稳”,已出神入化,能点石成羊。家兄初起寻找初平四十载,仍杳无音讯。后找上金华山,兄弟相逢,问及:“当年羊群现何处?”初平手指卧羊山上的累累白石道:“羊群在那。”初起笑曰:“只见白石,何见羊群?”初平用手一指,叱道:“羊儿快起!”颂刻间满山白石蠢动成羊,或行或卧,或相互嬉戏,或饮水山间,千姿百态,煞是可爱。兄见弟已成仙,拜弟为师,入山修炼,后成道。后人称兄弟俩为“二皇君”,即二仙,并在“二仙”升天之地,择胜建造赤松宫,香火极盛,曾为江南道宫之冠。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封大君(初起)为冲应真人,少君(初平)为养素真人;景定三年(1262年)加封大君为冲应净感真人,少君为养素净正真人。1990年,香港“黄大仙尚色园”团体专程到全华认宗。在重修金华观时,挖出一片石芽,香港人谓此类石芽为“龙笋”。石芽高数米,参差重叠,表层沽白,远看似一朵朵巨大的白荷花,近观酷似一群白羊,金华观址就在这些石芽中。现在大殿内可见四羊群,有的弯角挺立,有的伏地反当,有的为头羊,有的是羔羊。该观正好应念了黄大仙“叱石成羊”之说。
文人墨容绘长河千百年来,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慕名而游历者,举不胜举。古代有南朝的沈约,唐代的元结、陈子昂、孟浩然、刘长卿,宋代的土安石、苏东波、吴琳等或写下游记诗篇,或留下题词墨迹,仅南北朝至清时的诗词就达200余首。爱国诗人陆游,留有游北山智者寺的碑刻;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写有北山三洞的游记。现代的郁达夫、郭沫若、叶圣陶等一大批文豪名家先后游历双龙名胜。现存清静、高雅的鹿田书院,建于宋代,复建于晚清,曾是先贤讲学、研读之场所,内祀奉自宋至清金华的“七贤”。历代名人谢翱、方风、宋镰等都曾来此读书、讲学、游憩,并留下不少题咏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