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米洞位于东湖东北部,四面环水,崖峭如壁,山上林木葱郁,禽啼蝉鸣。因洞顶有5米直径的天窗,故又名“敞天石洞”。天窗旁有一块石覆盖着,似坠不坠。光线从天窗射入,洞里清静明朗。洞中有石炯古庙,始建于唐初,原祀民间周氏神。传说周氏神精于农事,能保五谷丰登。因历代修缮又不受风吹雨打口晒,故其石柱飞檐、斗拱连属,历久如新。洞中石笋甚众,其中一石笋,酷似一人面北而坐,左掌下有一个光滑的小洞。传说明初建文帝曾于此洞避难,全靠由此小洞中每口定量流出的米充饥度口。后来建文帝出走南洋,洞内和尚贪心,加宽出米小洞,结果白米不再流出,这就是“出米洞”的故事。洞内景物景观多处,如“猛虎归山”、“龟狗相戏”等。洞口左侧湖畔有一水潭,成半月形,潭水清澈见底,终年不涸。据说此潭潭底有神龙潜伏,悉心修炼,呼风唤雨,造福于民,古时称此潭为“歇龙潭”。
崛人洞位于蟾蛛岩下,为脚洞,洞内弯曲狭窄,洞口此平地低,宽1-}-2米,高1。 6-}-2。 5米,洞顶平坦。洞体沿层面和岩层裂缝曲折而延展,东侧有一潭,旧称“龙姐穴”,相传“非龙非璃”的怪物蛰伏其中。清咸丰九年,几百个红中起义军与敌激战后,就在此洞中为地主武装用烟熏死。当地人称“崛人洞”。
宝光洞位于石室岩下水月宫东侧,原有的天然洞穴较小,洞顶有天窗与地表相通,有光线透入而得名。
叶剑英元帅赋诗赞曰:“借得西湖水一圆,更移阳朔七堆山。”这是对七星岩湖光山影、怪石溶洞、山招‘水绕的自然风光绝妙的写照。正因为七星岩有这样自然景色,招待了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崖摩题句、作诗写词,也正因为有众多的文化遗迹点缀,使得七星岩更有名气,更有灵气了。据统计,自唐至今有600幅镌刻作品,其中有的借以咏歌兴怀,徜徉自得;有的吐属隽语,或畅述抱怀,或发怀古幽情,为七星岩增添了无限的诗清美,更使游子屡驻留恋,赏心不已。
就以石室洞而言,自唐初著名文章家和书法家李岂镌刻《端州石室记》开始,历代诗人墨客,在石室洞内外赋诗题字者,络绎不绝,现存摩崖石刻有410余件,成为石刻荟萃的宝库。这种石刻,有古今体、长短句、四言韵语、对联、题名、题榜、歌行、词牌、四六骄文、游记、叙事文、散文、经文等。论字体,篆、隶、真、行、草,样样俱全。论形刻,有右行、左行、横幅、直幅、压刻、碑刻镶嵌。论朝代地域,则包括自唐以后,各个朝代,国内各地,以至口本国人的作品。无疑石室洞内外是碑刻书法艺术的宫殿,是诗文荟萃的长廊,是洞穴文化领域的瑰宝。李C},时人誉为“书中仙手”。《端州石室记》书法,体方而笔圆,力劲而气舒,纵横开合,风采动人。明陈白沙的《肇庆城陛庙记》存干石室洞内,前人论书法说:“此碑自欧出而脱欧之严谨,用茅龙随意挥洒,自出机抒,有法破法,法意俱备,堪为后世取范。”无疑石室洞内外摩崖石刻,正如泰山之有《泰石刻》,高山得有《灵庙碑》而相得益彰。除了石室洞的千年诗廊外,几乎所有的洞穴,都育摩崖石刻和碑刻,是我国镌刻最多的洞穴,因此七星洞天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