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旅游客流和世界旅游区
第一节 旅游客流
旅游客流指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出发地向旅游目的地移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方向和一定数量的移动人群。在一个富裕的城市化地区与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相互接近的情况下,加上有交通路线及交通网相连,就会促进其间旅游者的移动。强度最大的旅游客流都是指向最具有吸引力、交通方便因而容易到达的旅游目的地。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旅游者的方向性流动。旅游客流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间具有不同的规模。
一、国际旅游到达人数
自1950~1991年各年间,不同地区的国际旅游到达人数占世界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国际旅游到达人数的世界分布和变化有以下一些特点:
1.欧洲和北美洲 国际旅游到达人数始终在全世界占绝对优势。在1950年,欧洲的旅游到达人数占当年世界的67%,北美洲占25%。但在1950~1970年间,这两个地区占世界的比例发生了不同变化。欧洲不断增长,1960年占71%,1970年占75%;北美洲则不断下降,1960年占21%,1970年占16%。1970~1989年间,欧洲逐年下降,1980年占70%,1989年占62%;1991年又有所上升,近64%。同期北美洲继续下降,到1980年占12.5%,以后,基本保持平稳,到1989年有微弱增长,达13%。
2.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国际旅游到达人数迅速增长。1950年,包括东亚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的国际旅游到达人数不足当年世界的1%,1970年达到当年的3%。1985年仅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就占当年世界的5.6%,到1989年增长到11%。1991年增加到12%。由于东亚、太平洋地区国际旅游到达人数占世界比例的迅速增长,自80年代以来欧洲和北美洲的份额相对下降。
3.世界其他地区 国际旅游到达人数占世界的比例都较小。在 1950~1991年间,南亚所占比例最低,各年均不足世界的1%;中东和非洲虽有波动性增长,但它们各自每年占世界的比例也都低于 4%;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各年占世界的比例略高,在3~6%之间,而且这一比例主要是由加勒比海地区旅游到达人数形成的。
二、各国国内旅游客流
一个国家的国内旅游者流动方向,取决于其旅游资源的位置和类型,以及这个国家的人口分状况。各个国家国内旅游客流主要有四种。
1.从城市地区向海岸的客流 这是临海国家,特别是临海发达国家最主要旅游客流,如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都是这样。旅游者往往到距离最近,或交通最方便的海岸,有时对沿海的环境质量要求并不高,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和利物浦居民到布莱克浦旅游,伦敦东部居民在传统上到泰晤士河口的海滨绍森德旅游。英国是个岛国,向海岸的旅游客流从城市出发,呈辐散式多方向移动,不过一般偏于向南流动,去气候条件最佳、海滩最好的海岸。在中国,这种旅游客流表现为从各大城市流向大连、北戴河、青岛、厦门、三亚等海滨,但是由于中国的旅游尚未发展到高级阶段,因而还不构成最主要的流向。
2.从城市至乡村和山区的客流 对于经济发达的临海国家来说,这是一股小得多的旅游客流;而对于非临海国家和旅游发展阶段较低的国家,则是重要的旅游客流。在旅游高度发展的英国,这种旅游客流是多方向的,不过其流向主要偏向西南面和东南面,去英国的高地景观旅游。在中国,也表现为多方向性,如从各大城市向承德避暑山庄、五台山、嵩山少林寺、华山、峨眉山、黄山、九寨沟等等。
3.从乡村流向大城市 与前一种旅游客流流向相反,旅游者从乡村与偏远地区到城市观光、购物及参加城市的文化和娱乐活动,乃至打工、经商。
4.旅游客流发生于城市之间 旅游者可能进行商业和文化旅游,也可能是访亲探友、观光等。对于幅员广大的国家,这种旅游客流强度更大。各城市之间旅游者的交流所使用的交通网,是为满足工业和商业运输需要的交通网,因而这种旅游运输和旅游客流往往被大量的非旅游旅客运输所掩盖。
此外,还有迭加于上述各种旅游客流之上的一个总趋势,即是向旅游气候条件更好(较温暖,阳光充足,相对较干燥)的目的地,这样一个总的旅游客流趋势。在北半球,旅游客流基本指向南方,但一些文化、历史或景观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特质,能吸引旅游者向北流动,从而冲淡向南的旅游客流。在中国,旅游者明显有向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移动的趋势。但北方一些突出的旅游目的地,如北京故宫、长城,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承德的避暑山庄等,吸引旅游者向北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向南的旅游客流。在英国国内,旅游客流明显指向南部和西南部。当然,在南半球则恰恰相反,旅游客流指向北方,旅游者到北部的目的地以享受更好的气候。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和悉尼的居民,趋向于向北到昆士兰海岸旅游度假,以寻求充分的冬季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