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侧蚀作用(或称旁蚀作用)。侧蚀作用的结果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
在自然界,任何一条河流都不会是平直的,总是有弯曲的,或者河床凹凸不平。当河水流过河湾时,河水在惯性离心力的驱使下,河水的主流线(流速最快点的连线)就会偏向河床的凹岸(河床凹入的一岸),由于受到凹岸的阻挡作用,河水就沿着河床底部流向凸岸,这样就产生了河水的单向环流。在单向环流的作用下,凹岸下部岩石不断破碎被掏空,同时上部的岩石也随之崩塌。破坏下来的岩石碎屑被单向环流的底流搬运到河流的凸岸沉积。其作用结果是:河床的凹岸不断向谷坡方向后退,而凸岸不断前伸,河道的曲率逐渐增加,使原来弯曲较小或较平直的河床变得更弯曲,形成河曲(河床的连续弯曲)。
在凹岸后退、凸岸前伸的同时,由于主流线冲击凹岸的点偏向弯顶的下方,而不是凹岸的最大弯曲点,单向环流又是一种螺旋状的流水,所以河弯(曲)的最大弯曲点的位置也不断向下游移动。由于河曲不断向下游移动,河谷的凸出地形不断被削直,其结果使河谷变得越来越宽和越来越直。最后,河床只在宽阔的谷底上迁徙摆动(达不到谷坡),形态变得极度弯曲,这种河流称为蛇曲或自由河曲。蛇曲的发育,使河流(床)的长度不断增长,河床的纵坡降渐渐减小,河流的活力逐渐削弱。
随着河床的摆动,蛇曲河床相邻两个河湾的距离不断靠近。当在洪水期,由于水量猛增,冲击力加大,河水冲溃两河湾之间的河岸,河水从上一个河湾直接流入相邻的下一个河湾,这种现象称为河流的截弯取直。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的两个河口,由于河水受阻发生沉积作用,被泥沙淤积、堵塞,演变形成牛轭湖,在黄河和长江的下游这种现象很常见。
河流的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几乎贯穿于整条河流中,两者是同时发生的。在河水对河床岩石下蚀的同时,也对河床两侧岩石进行侧蚀作用。但由于不同河流及不同河段的河水流速、河床的纵比降、岩性、地壳运动等因素不同,这两种侵蚀作用的强弱也就不同。有的地区或地段表现出以下蚀作用为主,而有的却以侧蚀作用为主。一般来说,在河流的上游常以下蚀作用为主,使河谷横剖面形成“V”字形;在下游则以侧蚀作用为主,塑造成谷底宽平、横剖面为碟形的河谷;山区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而平原区河流则以侧蚀作用为主。
(二)片流与洪流的剥蚀作用
由片流对山坡松散层产生的破坏作用称为片流的剥蚀作用。片流是一种在斜坡上的面状流水,流速慢,水层薄,所以它的剥蚀作用弱且具有面状发展的特点,故又称洗刷作用。虽然片流的剥蚀作用较弱,但是大量的风化产物剥离原地的最初动力就来自片流,河流所搬运的物质大多数是由片流提供的,片流还是大气降水形成最初的地面流水,剥蚀形成地表形态的雏形,现今许多地区出现的大量水土流失也与片流的剥蚀作用有关,所以片流的剥蚀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洪流以其自身的动力和挟带的沙石对沿途沟壁和沟底的破坏作用称为洪流的剥蚀作用。由于洪流的流量较大,流速快,挟带沙石较多,机械的冲击很强,所以常具较强的剥蚀能力,而且以机械的方式作用为主,故又称冲蚀作用。洪流的剥蚀作用也有加深和拓宽沟谷的作用,形成的冲沟在纵剖面上坡降大,在横剖面上为陡的“V”字形。
片流、洪流、河流都是地面流水,而且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从片流到洪流再发展到河流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所以它们的剥蚀作用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片流、洪流是暂时性流水,其作用的方式和结果又与河流的剥蚀有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