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3)
三、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
学生对具体学习目标的认识需要,在问题的情境中被激发,在成功的情
境中获得满足。创设问题情境,继而创设成功的情境是兴趣培养的基本方法。
1.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
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学
则须疑”,所谓“问题的情境”是指能使学生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出的问
题,从而产生好奇心与学习愿望的情境。问题的情境由问题的背景、问题的
系列、体系共同构成。问题不断明确着学生认识活动的远近目标,激化着已
知与未知的矛盾,推动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
(1)精心设计并上好绪论课。有人以为“绪论”既未列入教学大纲规定的
教学要点,也不会统考,一般地讲讲就可以了。这是失策。绪论课是地理课
的第一节课,是地理课程的开宗明义,是地理教师的亮相,是地理课留给学
生的第一印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最重
要的一节课。
绪论课要通过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使学生概括地了解地理课的教学内
容,埋下许多伏笔,造成一个覆盖着整个地理课的总的问题情境;要通过丰
富、有力的例证使学生了解地理课的意义,使学生对这门课刮目相看,初步
产生学好这门课的愿望;还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理课的学习特点和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满怀信心地开始学习。绪论课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既创设了问
题的情境,又开始铺垫成功之路。
(2)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开路,创设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特别
是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境。一节课之计在于“开场白”。引言中的问题是
设计的重点。引言总是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引出学生未知的本节课
的课题。引言至少应该有两项功能:其一,创设覆盖本节课主要内容的问题
情境,使学生明确本课时的任务并产生认知本课题的需求;其二,提出具体
问题,作为学生完成本课时学习任务的起点。例如:讲“经纬网”一节,提
问:如果一艘航行在大洋中的海轮在途中起火,它在发出呼救信号时应如何
报告自己的位置?(设问,不要求学生回答)引出:确定任何一个地点在地球
表面的位置,要用“经纬网”。提问:经纬网为什么能确定任何地点的位置
呢?(仍是设问)继续提问:我们是怎样说明某个同学的座位在教室中的位置
的?同学回答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将学生的认识引入课题。
现象是入门的向导,也是问题的源泉。从介绍典型而新奇的 事物入手引
出问题最生动。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对于学生最有吸引力。例
如:讲“气压带风带”可从介绍历史事实入手。“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第一次
航行是从西班牙出发,南行至北纬30°附近的加那利群岛停留后,折向西
行。一路上天气晴朗,风平浪静,帆船行驶缓慢,用了26 天才横渡大西洋到
达美洲。第二次他把船向南多开了1000 多公里,然后再向西横渡大西洋,船
队一帆风顺,在东北风的吹送下,只用了20 天就抵达了美洲。后人在他两次
走过的路线上航行,所遇风的情况都是如此。这个事实说明什么呢?说明地
球上风的分布是有规律的。风在全球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接着学习气压
带风带的分布,这时部分学生会在心中提出成因问题,教师再明确提出:“气
压带风带的这种有规律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从而把所有学生都带入成
因问题的情境之中。在讲解成因的过程中,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不断
地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需要,引导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能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实际提出问题,由于已知确
切,已知与未知对比分明,这样的问题鲜明、有力,能得到不同水平学生的
普遍关注。例如:在讲高中地理中的锋面和天气时,正值秋末,可以提问“最
近这场秋雨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是为什么?”又如
讲“区时”时,提出“中央电视台播放意大利世界杯足球赛,很多决赛场次
的现场直播都是在凌晨2~3 点,难道运动员们都在半夜进行比赛吗?”联系
生活实际的问题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时时处处有地理知识,从而不断
增强着学好地理的愿望。
(3)注重提出“用什么方法”的问题,经常激发学生对地理学法的需要,
培养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意识。例如“我国气候特征”一节,在引出课题之
后提问:“用什么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
使学生明确了比较法后,再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确认、理解我国气候的
特征。
(4)经常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把创设问题情境的
主动权交给学生。
笔者曾在讲完《中国地理》气候第一节“气温与温度带”,第二节“降
水与干湿地区”后,请学生提出根据前两节的学习提出下一步应探究的问题。
同学们几乎将教师为讲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而设计的主要问题都
提出来了,第三节的教学将处于他们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果然在第三
节的学习中,他们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为教师提供宝贵的教学反馈,
为教学提供更加切实的问题情境,而且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培养。培养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进行兴趣自我培
养的途径。
(5)创设讨论、争论的情境。在讨论、争论中,每个同学既要考虑自己的
认识是否正确,又要考虑他人的见解对不对,这是一种由论题和对同学发言
的评价共同构成的问题情境,能造成紧张而热烈的学习气氛。
只有较复杂,学生普遍能投入思考,而个人智力又难以胜任的问题,才
有必要和可能进行讨论、争论。例如分析地理环境诸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探
究地理事物的成因、比较区域的异同、探讨合理利用改造的途径、总结知识
的结构等。
有的争论性问题并不一定要得出明确的结论,就像大学生辩证竞赛一
样。例如提出“南水北调工程计划中提出的三条调水路线哪条最好,应首先
施工?”可要求学生课下作一定准备,最后也难明是非,但在准备与讨论、
争论的过程中学生要调动自己已有的各方面知识、搜集资料,发挥创造思维
和想象力,对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都有较大的促进。
(6)作业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新异。尽量用具有实践意义的地理应用题来
代替机械记忆题。例如:“根据‘公报’给出的经纬度,在世界地图上标出
我国远程运载火箭的溅落地点。”“格兰特船长放着求救信的瓶子是怎样从
新西兰飘到苏格兰附近海面的?”
“竹子在北京的公园里为什么总是种在北墙根?”要求学生制作或创作
地理小制作。搞以模拟旅行为内容的竞赛游戏等。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引发
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需要,使学生经常带着新鲜感投入地理学习活动。
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具体目标的认识需要,形成即时的兴趣,只有成
功的情境才能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
2.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
所谓“成功的情境”,即使学生成功地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
望获得满足,从而体验到认识活动快乐的情境,也就是使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获得解决的情境。
(1)下功夫搞好地理感性知识教学。感性知识既是问题情境的基础,又是
成功情境的基础。为了使学生直接、间接地感知到全部所学地理事物,要进
行多方面的努力: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教学(在教室外对全体受课学生进行的
野外观察、观测、参观、访问等接触地理环境的教学),要准备并创制必要的
直观教具,要开展电化教学,而最不可少的是具有调节上述方式的教师形象
生动的直观性描述。
(2)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学生最需要教师指点的地方是他们自己阅读
课本难以理解、难以深入的地方。之所以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对课本内容作
信息变换,对学生进行讲解,就是为了从自己学生的接受水平出发,使重要
的内容突出出来,使模糊的内容清晰起来,使复杂深奥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
起来。因此讲解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例如,在讲气团的形成条件时,
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简单实例进行类比:“一块豆腐,怎样才能使它热得均
匀或凉得均匀?”(答:放在蒸笼中加热或放在冰箱中降温。)“放一下就取出来行吗?”(答:必须多放一会儿。)“气团的形成条件与豆腐变热变凉的
条件有相似之处,既需要大范围性质比较单一的地面影响它,又需要大气处
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从而受到地面的影响。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切实
有效的指导。
(2)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要教会学生注意积累感性知识,并通过仔
细观察发现问题;要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结构,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教
会学生从比较中抓特点,从联系中综合分析成因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学起来就有了思路,有了高度,有了主动,就容易通过独立思考,进行成功
的学习。
(3)不遗余力地抓好“双基”。“双基”主要指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反复运
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它们是进一步成功地学习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
重点。例如在《世界地理》教材中,大洲大洋的分布为全册地理事物提供分
布的框架,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的知识在分析气候时反复运用,运用地图
的技能每节课都离不开,这些知识、技能抓好了,以后的教学节节顺利,抓
不好,就会步步困难,因此要肯于把劲头使在刀刃上。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安
排,并用生动准确的语言,针对学生的问题讲好重点、难点,另一方面,也
要使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主次之分、关键所在。
(4)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这就须采用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的
教学方式。例如,笔者自1982 年以来进行实验的“指导作业教学方式”,用
课堂作业提纲(即教材的课堂作业系统。近年初中各版本课本已能提供一些读
图、思考作业,填图册也能提供部分巩固性作业,但仍需要教师根据需要有
所补充)控制学生通过读书、读图、思考、议论、质疑等个别学习活动,获得
学习的主动权,并使教师得以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在教师统一指导与学生个
别作业的交替进行中,使教与学都成为有即时反馈的可控过程。
(5)要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得到及时的关怀帮助和鼓励表扬,获
得及时的信息反馈。要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考核出题要考虑让好学生
考出水平,让努力掌握了最基本内容的差生得到及格以上的分数。
没有问题的情境,难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没有需要就不会去追求满
足,则无所谓成功的情境。没有成功的情境,问题情境激发出的认知需要之
火会自然熄灭。问题的情境与成功的情境互为条件。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在两
种情境的反复呈现中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