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紧迫,地理教育在培养人地观方面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要通过地理教材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观念。”在芬兰,地理教材重视传授环境如何影响人的生活和工作,以及人又如何将工作痕迹留在自然界;在英国,地理教材注重研究人的行为对自然资源需要的影响;在新西兰,地理教材强调环境教育并要求学生具有参与环境规划的能力。
此外,在一些国家的中学地理教材中也向学生灌输“个性解放”、“自我约束”、“协作精神”等的教育内容,如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这种倾向还有上升的趋势。在世界各国的地理教育中,也有少数国家对地理教材的德育功能和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认识。这些国家的地理教师,一般更倾向于注重实际,把教学仅视为自己的工作而已。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地理教育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比较系统和全面,层次也较高。具体包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辨证唯物主义与综合思想品德教育四个部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我国地理德育体系。
(二)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体现地理智能价值
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目标出发,地理学科在培养智能、技能等方面的优势普遍受到重视,并成为当今世界中学地理教材编写的重要原则。
在日本的地理教材中,通过培养学生从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地域的性质等方面的特征上认识事物,并且能从人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从地理事物本身发展规律中去进行思维活动;在澳大利亚,规定地理教材主要是培养认识技能和社会技能,即运用地理资料(如地图、图表、统计数据等)阐明和发现地理问题,进行逻辑思维去发展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能力;美国教材中把教会学生观察、探究自然环境的方法和能力,视为教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化为对周围自然环境进行观察、探究的过程;在法国教材中指出,所谓地理方法是基于观察、思维、判断和记忆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就能锻炼这些能力,而地理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可以使学生有意愿、有能力去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其他有关的知识;德国要求通过地理学习培养综合能力、计算能力、应用能力、评价能力、模拟能力和获取新知识能力等。
虽然各国对地理在智能培养上的提法不一,但有三点在认识上是较为一致的:
(1)地理是一门重观察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
(2)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把人与地理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融汇在一起研究,这就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外在联系,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推理能力的培养。
(3)地理是一门空间性很强的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
在具体实施地理教育智能开发目标上,日本的做法对我们很有借鉴作用。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日本把地理教学中关于智能培养的要求明确地写在由文部省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中国的教学大纲)之中。其次,日本把地理的认识方法、思维方法作为智能教育的核心,并要求教师在拟定学年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时,紧紧围绕这一智能培养目标。此外,日本强调智能教育的系统化。在地理教材的编写中,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地理智能教育在小学、初中、高中等具有连续一贯的系统性。
(三)增加人文地理内容,贯穿人地关系主线
世界各国传统的中学地理教材,大多是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区域地理。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地球上人口激增和工业迅猛发展,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等全球性问题,促使人们对此作出正确的回答,正如第24届国际地理联合大会的开幕词所讲:“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这种人地关系协调观为中学地理教材的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