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2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提高人的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由非理性的盲目发展向理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愈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开发能力愈强,人的自我控制、理性认知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等愈强。地理作为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学科,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因素,是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主阵地。
提高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质量,应很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挖掘并把握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伦理意义,明确地理学科能够在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哪些领域承担更大责任与义务。这对于确定有关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目标,合理选择与组织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方法都有着重要意义。
8.4.2.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目前广泛被人们所接受的定义是由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第15届会议确定的: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其基本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需要,即指发展的目标是要满足人类需要;二是限制,强调人类的行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三是公平,强调代际之间、当代人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8.4.2.2 人对自然的伦理: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伦理意蕴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人对自然的伦理,一般称为生态伦理,也称为环境伦理。生态伦理要求确立的基本原则是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何者为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等问题”。
生态伦理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尊重与善待自然。其基本含义是,“尊重自然的必须进程”,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承担人对自然的生态责任。这种伦理观要求人们摒弃传统的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统一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们约束自己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行为,而且必须用人的主体能动性恢复重建环境质量。
基础地理教育从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具体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自然界的整体性及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我们要使学生形成这样的观念:“对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部分的破坏一旦超出其忍受值,便会环环相扣,危及整个地球生态,并最终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例如,南美热带雨林占世界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热带雨林大面积丧失,其结果一方面削减了雨林对空气中的吸收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另一方面导致了土地持水力下降,造成亚马孙河泛滥,形成大量水土流失。这说明植被、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相关要素造成影响;反过来,这种影响又会波及其自身,形成 “连锁效应”。
第二,顺应自然的生活。所谓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要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将人类的生存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关系进行协调。地理教学要结合相关事例,使学生懂得顺应自然的生活必须遵循最小伤害性原则、比例性原则、分配公正原则、公正补偿性原则。
阅读卡片 顺应自然的生活必须遵循的几项原则 最小伤害性原则。即在人类利益与生态利益发生冲突时,采取对自然生态的伤害减至最低限度的做法。例如,城市用地扩大,尽可能不乱占耕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等。 比例性原则。要求人类不应为了追求人们消费性的利益而损害自然生态的利益。例如:一些人为了显示豪华高贵而穿着兽皮服装,这是以牺牲生物多样化为代价的;过量抽取地下水用于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这都是不遵循比例性原则的典型例证。 分配公正原则。适用于规范人类与自然生物的关系。在人类与自然生物的关系中,有时会遇到基本利益相冲突的情形,即双方为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发生自然资源占有的争执。在发生这种冲突时,依据分配公正原则,双方需要的自然资源必须共享。例如,设置永久性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草原轮牧等措施,都是遵循分配公正原则的生动例证。分配公正原则还要求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尽可能实行功能代替,即用一种资源来代替另一种更为稀缺的资源。 公正补偿性原则。人类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生态产生破坏,根据公正补偿性原则,人类应该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进行补偿。例如,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曾经毁坏了大面积的森林,从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出发,必须大力植树造林。与此相类似的例子如退田还湖,退耕还草等。 |
二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公平地享有地球资源与生态环境。代际公平的实质是地球上的有限资源在不同代际间的合理分配与补偿问题。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代内公平指的是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要机会平等。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坚持公平性原则,确立了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与义务。其追求的目标正是公平利用自然资源,公平分配物质财富,公平承担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责任和义务,以达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与进步。
阅读卡片 如何实施情意教学? 维护与鼓励:人类有许多情意具有天生的基础,随着发展会自然的展现,教师只要对正面情意 (如爱与好奇心等)加以维护与鼓励,就能培养出他们许多追求真、善、美的情操。 感染与感动:情意的培养很难倚靠直接的教导,而必须透过气氛的感染或情绪的感动来灌溉。也就是说,教育人员本身必先具有爱、关怀与好奇心等情意,以此感动学生,以心传心,以爱唤起爱,以关怀唤起关怀,才可能培养情意。所以,有人说:“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教师也应尽量营造爱、自由与尊重的学习气氛,让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都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在这样的气氛感染之下,学生的情意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协助澄清价值观与发展价值体系:人类后天情意的发展通常是透过价值观的中介作用,所以,教师加强情意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协助学生检视自己的价值选择,反省自己的价值信念,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修正自己的价值判断与发展自己的价值体系。价值的教学不在于直接教导与灌输,而在于引发学生主动的探究与互动的学习。 善用多元的教学策略:情意的教学不限于社会科,也不限于某种方法,原则上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各种教学策略。它包括社会议题的辩论,道德困境的讨论,角色的扮演,创作与欣赏,发表,合作学习,主题探索,方案教学,学生社团活动和户外教学活动等,只要能使学生的认知学习更深刻,更感动,情意学习就会自然达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