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2 环境观
环境观是从思想上、行为上尊重环境,关心环境,热爱环境,理解环境,进而形成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和行为规范。环境价值观不仅承认自然界的外在价值,而且承认自然界自身的价值,即对地球生命和生命维持系统的价值,生命和自然界持续生存的价值。
地理学科进行环境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与作用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通过有关环境问题内容的学习,如学习有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动植物灭绝、水土流失、荒漠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等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第二,通过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等知识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馈作用。这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最终危害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而保护好环境,有利于自己,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类持续生存的价值观念。
第三,地理学科阐述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这有助于学生就环境问题作出自己的决定,知道在个人行为上应当怎样遵守环境道德规范。
第四,地理学科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关于环境的知识,而且注意通过地理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环境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这既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也有助于在活动中建立尊重环境、关心环境、热爱环境、理解环境的观念。
阅读卡片 环境教育提倡的教学方式 (1)参与式学习。要求学生参加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自己设定学习目标,设计和组织实施学习计划,评价自己的学习成就。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共同工作去达到一定的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集体作出决策,这对培养他们对环境的个人和集体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 (3)探究式学习。 (4)提供采取行动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5)提供讨论不同见解和信仰的机会。 (6)积极地接触环境。 (7)直接的体验和实践。 (8)参与当地社区活动。 (9)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来学习。 (10)提供给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资料。 |
8.4.1.3 资源观
资源观是合理开发、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观念,其核心是珍惜各类自然资源。地理学科进行资源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与作用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结合自然资源知识,如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资源的结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教学,可使学生懂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周期内,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应当限制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注意节约和开展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不断更新生长和循环再现,但也应该加强抚育与保护,这是当代公民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甚至挥霍浪费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负有阻止滥采滥用自然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
第二,通过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甚至挥霍浪费等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憎恶滥采滥用自然资源行为的情感,增强自觉同不良资源道德行为斗争的自觉性。
第三,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可使学生了解哪些行为属于不良的资源道德行为,发展学生识别不良资源道德行为的能力。例如,对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的调查,对当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状况的考察、调查等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珍惜自然资源的价值观念。
阅读卡片 资源观及其知识载体 表8-1 资源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与知识内容
|
【案例8-6】 有助于渗透 “资源辩证观”的教材编制实例
我国 “地大物博”,但又 “人多物薄”。我们既要看到资源总量大,有坚定发展的信心,又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均可利用资源短缺,有增强忧患意识和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人教版教材对此作了如下的设计:
先给出如下资料,然后根据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 (从资源总量上得出的认识),同时是一个资源小国 (从人均占有量上得出的认识)。
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土地占有量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值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中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中国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林木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