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和图片,了解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知道本区是以黑色人种为主的地区,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初步了解非洲黑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地图的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2.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通过实例认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非洲各国摆脱贫困的惟一出路,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具体实例及图片,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通过综合分析,理解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结构分析
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选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案例,教会学生学习地区的方法。
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同北非山水相连,共同组成了完整的非洲大陆。然而,本区的面积占了整个非洲的4/5,本区范围内的国家将近50个,占了全洲国家数的90%以上,因而本区的地理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基本上可以体现大部分非洲的地理特征。当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同北非的地理特征还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气候的湿与干,地形类型的复杂和单一,自然资源和物产的种类不同,热带经济作物和开采金属矿产与石油经济,人种及风俗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避免出现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讲成整个非洲,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点。
为了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主线,本节加强了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全节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
本节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区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居民状况,主要突出了这是一片神奇和充满生机的土地,这是黑色人种的故乡,这里有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和各异的风俗习惯。第二部分讲由于过去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影响,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经贸关系,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出口、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出口在经济和贸易中占有绝对地位,成为世界上典型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区。这是本节的重点之一,为下一部分的分析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介绍本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本区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殖民者的掠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过高、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这里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恶化,成为世界上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的地区。因此,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在经济上要走出殖民经济的阴影,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这是非洲人民摆脱贫困的惟一出路。这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所在。
本节教材的编写以事实材料说话,安排了较多的图片和活动,使学生直观地认识本区区域特征。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途径和能力层次表现为:①通过本区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图象、地理分布图、气候图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象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的能力;②通过比较分析本区的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变化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示意图,以及人口、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培养理解、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③通过非洲黑人原始居住地与外来移民长期殖民统治问题、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问题、人口粮食环境与贫穷问题及如何解决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辩证思维的能力。
本节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①通过对非洲黑色人种文化、风俗、艺术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知识讲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主义教育;②通过本区关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和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国家之间不仅需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而且还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观点;③通过人口增长过快、粮食问题突出及毁草开荒、捕杀野生动物、砍伐林木等环境问题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正确人地关系的教育。
内容点析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知识,在本节教材中被弱化了。虽然本节教材突出了本区的人文地理内容,但要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必须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因此,教材编写时打破了以往地理教材“八股式”的写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思维活动需要,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知识“拆分”并“揉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知识中。例如,“黑种人的故乡”的开场白──这是一片神奇和充满生机的土地──主要介绍了本区自然景观的特征:浩瀚的沙漠,茂密的雨林,无际的草原(波巴布树),大猩猩、非洲象、犀牛、河马、长颈鹿、斑马、狮子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迁徙)。分析原始居民的居住地分布时,主要考虑其自然环境特点──地形特点。分析单一经济和自然灾害时,主要考虑气候特点──热带大陆,是咖啡、可可、枣椰、油棕和香蕉的故乡;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变化,对农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是本区主要人文特征之一。从世界范围看,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而从非洲角度看,90%以上的黑种人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同为黑种人,但是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原始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民族(部族)。
3.教材中选用了大量材料,如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曾出现过一些文明古国、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歌舞、音乐、绘图、雕刻),以此来说明本区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史,特别强调撒哈拉以南非洲今天比较落后的现状是殖民主义劫掠和统治造成的。这样顺理成节地引出了后面要介绍的非洲历史发展和民族解放斗争。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从15世纪至20世纪,殖民主义疯狂地劫掠黑人和自然资源及物产。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纷纷独立。③许多国家独立后,正逐步摆脱殖民主义经济的束缚,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以上三个阶段,从政治到经济逐步深化,体现了本区人民为彻底独立自主而奋斗的精神,又很自然地引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这一主要特征。
5.为了说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这一内容,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统计图表,分析了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弊端,即本区的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价格低廉而进口的工业成品价格昂贵,这种贸易是十分吃亏的,同时也制约着本国工业的发展。其次,分析了本区大多数国家都以一两种热带经济作物和矿产品作为主要出口物资的事实,来解释“以初级产品为主”这个概念,使学生对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完整内涵有个初步的了解。最后指出了本区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科特迪瓦等国家发展多样化农业、或振兴民族工业是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上述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殖民主义,树立国家关系应平等互利等意识的好材料。
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速度,已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教材不仅指出了人口过多是产生粮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明确了粮食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和控制,导致本区经济的畸形发展,科学技术落后,使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始终不能自给。由于上述原因,在人口不断增长、农牧业生产水平又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本区出现了毁草开荒、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沙漠面积扩大等环境问题,从而加剧了粮食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人口、粮食和环境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这是学生应该理解的。
7.活动部分有关促进非洲发展的建议中,让学生按重要程度填写“金字塔”,并说出理由。虽然文字不多,但突出了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教育自己,并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同时间接地指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问题已成为本区今后三大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