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洋向大陆方向上,一个典型的岛弧(活动大陆边缘)—海沟系可分为四个区:海沟,弧—沟间隙,火山弧和弧后区。这些构造环境中每一个都有它们的特征的岩石组合。海沟通常有已混杂的深海沉积物和来自岛弧的碎屑沉积物。它们仅少量被拖入消减带中,而大部在海沟的弧一侧被变形和破碎,形成消减杂岩。弧—沟间隙中的弧前盆地,火山弧的弧内盆地,以及靠弧一侧的弧后盆地均以钙碱性的火山岩碎屑沉积为主。如果弧后出现具洋壳的边缘海,远离岛弧侧,沉积物过渡为深海相。这种情况下,边缘海盆的火山喷发产物也是低钾拉斑玄武岩,与大洋中脊玄武岩无多大区别。
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的主体是岩浆弧。在陆壳上形成的岛弧以钙碱性火山岩(以安山岩为主)和深成岩(以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为主)为主要岩类,而在洋壳上形成的岛弧以岛弧拉斑玄武岩为主。岛弧的岩石组合还与其发育阶段有关。初始岛弧一般只形成岛弧拉斑玄武岩系,随着岛弧的发育,钙碱性岩系逐渐成为主体,而且在内弧出现偏碱性甚至碱性岩系。随着岛弧成长,火山岩显示从玄武岩质为主,经安山岩质为主,到长英质为主的变化趋势。活动大陆边缘实际上就是成熟岛弧。
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的一个独特的性质是它们的成分极性。在垂直岛弧走向的方向上,从大洋向大陆,岛弧的火山岩系从低钾的岛弧拉斑玄武岩系经钙碱性岩系过渡至钾玄岩系。在此方向上,在同等的SiO2水平下,火山岩中碱质(特别是钾质)和不相容元素的丰度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比值如Sr87/Sr86增高。这就是所谓的岛弧的成分极性。活动大陆边缘如安第斯山脉的金属矿床的分布也显示成分极性:从靠近大洋一侧Fe和Cu矿床,经Ag,Pb和Zn矿床,直至内陆的Sn和Mo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