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天津市人,1917年11月生。1942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学系。刘东生早年从事古脊椎动物研究,是我国鱼化石研究的专家。50年代起领导中国科学院内第一个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从事第四纪,特别是中国黄土研究。他还多次领导了对青藏高原的多学科综合考察,对高原隆升的时间、幅度及机制提出了科学见解,其中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对全球环境影响的研究受国际学术界瞩目。刘东生还是我国环境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由于刘东生在地球科学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1990年获陈嘉庚自然科学奖(地学),他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以及科学院和部委级奖励多次。刘东生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二十余人。他领导的研究集体在“八五”期间承担着国家攻关、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
50年代起,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急需对黄土高原区资源、环境状况的基本资料。刘东生组织和领导了对西北黄土高原的大规模科学考察,在完成国家对铁路、水利和国防工程建设急需生产任务的同时,对考察成果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总结。对黄土分布、地层、物质成分和成因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见解,完成了“新黄土和老黄土”、“中国的黄土”(与张宗祜合作)、《黄河中游水土考察报告》、《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等论文和专著,编制了《1∶400万中国黄土分布图》。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黄土中古土壤层的确认,对中国黄土、古土壤多层迭覆所代表的古环境意义,提出了第四纪时期环境变迁多旋回的理论,这是对国际上长期以来所接受的四次冰期、间冰期旋回的经典模式的挑战,引起了国内外第四纪学术界的重视。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以及国外对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所反映的古环境演变的多旋回特征成为国际第四纪研究的新起点。根据六七十年代研究结果撰写的专著《黄土与环境》发表以后,受到国际第四纪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英文版的《黄土与环境》在国内出版后不久,就由德国Springer-Verlag出版公司以《Loess in China》为书名再版,在世界各国发行,影响极大。刘东生本人及由他领导的研究集体,正在进一步从空间上的变化入手,对第四纪环境变迁的动力因子和动态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保持这一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二、青藏高原隆起对自然环境和人类
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形成时间最年轻的高原,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过去,对青藏高原的地质情况了解很少,高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为揭开青藏高原的奥秘,积累科学资料,探讨高原形成演化及对人类环境的影响,中国科学院从60年代起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多次多学科的综合考察。1964年,刘东生与施雅风合作,领导了对希夏邦马峰的考察。随后从1966年到1990年又先后亲自参与和领导了珠穆朗玛峰地区、南迦巴瓦峰地区及青藏高原邻区天山托木尔峰的科学考察。在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数十卷约1600多万字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1980年,刘东生负责组织了由中国科学院主持召开的青藏高原国际科学讨论会,吸引了18个国家数百名科学家前来参加,他在开幕式上的大会报告以及由他主编的两卷本英文版《青藏高原地质与生态研究》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他的综合研究成果表明:
青藏高原自晚新生代以来,随着高原整体抬升(累计上升量达3 500~4 000m),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改变,高原垂直分带明显,形成了季风性和大陆性两大自然带和7个自然区系和14个自然区,为该区农牧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青藏高原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而复杂多样的生物种类,生物区系更替频繁。动物演化形成一个独特的动物综合体,含一百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植物区系与东亚植物区系有着共同的起源是北温带的科属强烈分化中心和发展中心。
青藏高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有铬、铜、硼、锂等矿产资源,还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以及牧草、森林资源和药物资源。
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系是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的结果,晚第三纪时高原的高度不超过1000m,上新世末以来的强烈抬升奠定了高原今日的面貌。直到最近10万年以来,估计高原仍以每年约10mm的速度缓慢上升。
三、开创了我国环境地质和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
60年代末,国际上出现了环境热,促使环境科学的萌芽和发展。在当时国内特定的环境下,刘东生把握这一发展动向,从实际出发,先后提出了开展环境地质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的若干建议,参加了我国最早的环境地质和环境地球化学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他从地质学、地球化学、生物学和医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入手,深入陕西、甘肃、黑龙江等地方病及若干恶性肿瘤的高发区实地考察,进行地学环境因子与某些地方性疾病发病率相关关系和致病机制的研究,探讨地学环境与地方性疾病的关系,促进了地学与生物学和医学的相互渗透;地球科学家与生物学家和医学工作者的协作和交流,奠定了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生物学和环境医学等新学科的发展基础。他发表了“环境地质学的出现”、“环境地质学展望”、“当前环境科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国际环境科学的进展”、“从肿瘤看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和“环境地质学”等重要论文,为推动我国环境科学的发展和环境研究机构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东生及他领导的研究集体目前还承担着“八五”国家攻关、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他仍活跃在科研第一线。
刘东生在他长达50年的科学生涯中,撰写和主编过专著和论文集十几部(数十卷),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丰硕的研究成果使刘东生多次获得重大奖励。《中国的黄土》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特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0年陈嘉庚自然科学奖(地学),《黄土与环境》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由于他在我国环境科学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1993年获中华绿色科技奖特别金奖。
由于刘东生科研成果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1987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授予他名誉科学博士学位。他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的主席。
一、从黄土—古土壤系列所反映的第四纪
环境变迁的多旋回特征出发,突破了
经典的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理
论模式,为第四纪研究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