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址虽然受微地形的制约,但必须引水方便。扬州城高居蜀冈之上,前临大江,当长江南移后,商业罗城即转移到蜀冈之下,除平原广阔外,显然同引水方便有密切关系。隋唐长安城虽然有“六坡”地形作为骨架,但冈与冈之间的低地却是开渠引水的理想所在。尤其是低洼地带,更是开辟湖泊的良好湖址,像曲江池、大明宫太液池、兴庆宫龙池等都是例证。苏州城选址于水网中心,引水方便,自不待言。其实,每座城市在选址时,都要考虑到地形有利和引水方便这一基本原则。否则,就是选址不当,影响城市的发展,甚至于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使城市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只好废弃,另选城址。
地形高低适中 《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也就是说,城址选择要注意地形高低得宜,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否则,不是引水不便,就是受到洪水威胁。地形高低得宜,既可省去修筑沟防,又能引水方便,解决城市供水问题。《管子》虽然只就选择都城而言,实际上适用于所有城址的选择。这样的城址,对城市布局也极为有利,台地可选作住宅,低地可作为市场、工厂、仓库区。大山之下的洪积扇,既有广阔的平原,又是水源最丰富的所在。北京的选址就是一个典型。北京城址就位于永定河的山前冲积扇上,平原开阔,水源丰富。因为山前洪积扇恰好是高低地形的结合部,为潜水溢出带,水源最为丰富。大川之上,也就是指河流的二级阶地,一般距河岸20米左右,既高而平坦,不易遭受洪水的袭击,又距河岸较近,引水方便,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址,都毫无例外地位于河流的二级阶地之上,证明在人类文明开始时,选择居住地就离不开河流的二级阶地。后来的城址选择,虽不尽然,但河流的二级阶地仍是选择城址的理想所在。西汉长安城就位于渭河的二级阶地之上,发展成为全国最著名的都城之一。
地形高低得宜,应该是自古以来选择城址的基本原则。因为它具有地形高而平坦,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城市用地问题,使城市不断得到发展。同时,水源丰富,能充分解决城市供水问题,为城市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气候温和,物产丰盈 气候条件是人类生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人们都愿意生活在气候条件优越的地区,即气候温和,冷热得宜,雨量充足,干湿适中。城址选择更应该如此,因为城市是人口集中的所在,更需要优越的气候条件。根据对全世界20万人以上城市的统计,热带城市占总城市的7.6%;干燥带占5%;温带占72.6%;冷带占14.8%;寒带0%。全世界的绝大多数城市分布在温带上,证明温带气候冷热得宜,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可见气候条件也是影响城址选择的重要原则。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只要具备选择城址的基本条件,当地又有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必然会出现城市。
物产丰盈指农、林、牧、副、渔、矿、水等各种物质资源,它们既能为城市的兴起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又能因分布地区不同,影响城址的选择。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城市占有城市的绝大多数,它们都分布在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中,而且往往处于中心地位,成为农产品集散的所在。这类城市,其城址必然选择在农业地区的中心,既能使城市最大限度地得到供养,又能使农产品迅速集散。矿业城市的选址必然距离矿产资源很近,因为它是指挥机关的所在地,又是矿工的居住地和满足矿工生产生活的供养地,不能距离矿区太远。海港城市的选址,必然离不开优良的港口,因为这是海港城市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优良的港湾为港口城市的兴起提供了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港湾都能形成港口城市。这主要取决于广阔的腹地、丰富的物产和海路交通路线。当然,优良的港湾是港口城市选址的基本条件这是毫无疑问的。就其他各类城市而言,城址的选择也必须具备物产丰盈这个基本条件,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就会昙花一现,或始终处于落后的地位。
2.城址的转移
城址选择得当与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也就是说,选址得当,有利于城市的发展,相反,就限制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性质不同,选址的要求也就有了差异。譬如,以防御为目的的城市,城址就必须选择在地理形势险要的地区;以航运为主的城市,城址必须选择在江河沿岸或港口码头地区;以采矿为主的城市,城址必须靠近矿区;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城址必须选择在交通要道之上;以旅游为主的城市,城址必须选择在风景区的近旁,或具有多种名胜风景功能的地区等等。当然,一个城市具有多种职能,城址选择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尽管城址的条件千差万别,但城址选择得当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即规模大小、发展快慢、环境质量优劣等。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初选择的城址未必都是恰当的,因此,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城址转移。在中国历史上像苏州、成都这样城址从未转移的城市,数量并不很多,而大多数城市都有过城址转移。其原因是最初选址不当,或为了争取更有利的地理条件,使城市得到更大的发展。
由于选址不当而使城市终于废弃的也为数不少。这类城市有些因水源难于解决而废弃,有些因受沙漠威胁而废弃,有些则被河流圮毁或被湖泊所湮没,终于成为废墟。西汉的美阳县位于今陕西扶风法门镇,东临美阳河。由于河流下切,地下水位下降,用水困难而废弃。实际上美阳县城选址于今法门镇,当初选址就不大妥当,恰好位于山前水流溢出带的空白地带,地下水位深,打井本来就很困难。位于今陕西靖边县北的白城子,是十六国时期夏国的都域统万城的遗址,后来曾是唐宋夏州城的所在地。夏国当初建都于此,证明当地水草丰茂,具有建都的有利条件。然而,这里地下沙源丰富,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势必风沙漫延,成为风沙区。到了宋代,终因夏州深处沙漠之中,随时都有被沙漠埋没的危险,才不得不下令放弃。位于山西万荣县的宝鼎镇,也就是唐代的宝鼎县和北宋荣河县的所在地。1923年,荣河县迁至宝鼎镇以东的荣河镇,就是因原来的县城不断遭到黄河的圮毁,才不得不迁移。今宝鼎镇已被黄河圮毁一半以上。荣河县在建国后与万泉县合并,称为万荣县,县治东移解店,而新的县城又受到沟头的威胁。唐代的泗州城位于今安徽盱眙县北,为漕运咽喉,汴河与淮河在此相汇,商业十分兴盛。明清两代不断加高高家堰,以抬高洪泽湖的水位,使洪泽湖迅速膨胀,淮、湖也合为一家,不分彼此了。位于淮河岸上的泗州城,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终于被汹涌的洪泽湖所吞没,沦入湖底。近年来,每当淮河流域天旱少雨时,洪泽湖水位下降,泗州城垛仍可露出水面。位于黄土高原上的许多州县城,都因水土流失严重被沟冲毁而废弃。位于今陕西洛川县东北的旧县,也就是原来的洛川县城,已被沟头所冲毁。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所建都的左国城,位于今山西方山县峪口乡北川河东,城址已被12条大沟所分割。位于甘肃庆阳西峰市东北的唐彭原县城,已三面临沟,并有一条大沟冲进城内,长达五六十米。陕西神木县北的杨家城,即唐宋麟州城,为一座军事重镇。该城址位于窟野河东岸,河岸陡峻,沟头已严重威胁它的存在。诸如此类的例证不胜枚举,比比皆是。上述被废弃的城市,不管何种原因,都和当初选址不当、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有密切关系。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