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 年和1904 年西藏地方军两次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的英雄业绩,已
载入中华民族反帝斗争的史册。
1913 年西藏在南京设立了“西藏驻京办事处”。1934 年国民党政府封十
三世达赖喇嘛为“护国弘化善慈圆觉大师”,并在拉萨设立了蒙藏委员会驻
藏办事处。1940 年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坐床和1949 年第十世班禅额尔
德尼·确吉坚赞坐床,均循旧制由民国政府据报审批,并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亲往主持典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
族人民的心愿,多次发表声明,决心粉碎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坚决
完成解放西藏、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大业。1951 年5 月23 日西藏地方政府
全权代表与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
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后,行政区划上分前
藏、后藏和阿里3 部分,共辖123 宗。1956 年原西康省昌都地区并入西藏,
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筹委会。1959 年废除了封建农奴制,西藏进入了社会主义
康庄大道。1965 年9 月1 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
人文概况
人口 西藏自治区人烟稀少,现有人口219.6010 万,平均每平方公里约
1.8 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低省区。在自治区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
全自治区总人口的87.41%。自治区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优
越、历史悠久、工农业发达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及其主要支流拉萨河、年
楚河、尼洋曲及三江流域;广大的藏北地区人烟稀少,大部为无人区。
民族 西藏自治区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藏族人口209.63
万,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95.45%。次为门巴族、珞巴族、汉族、回族、纳
西族、僜人、夏尔巴人和少数怒、满、傈僳、蒙古、土、壮、苗、独龙、白
族等。
藏族自称“博巴族”,属藏缅语族,使用藏文,分布于自治区内各地,
从事农牧业生产;门巴族主要分布于藏东南地区,以达旺地区最集中,部分
在墨脱,少数在错那、林芝、米林等地,从事农林业生产;珞巴族藏语意为
“南方人”,主要分布在察隅至门隅地区,大部分在洛隅,一部分在米林、
墨脱、隆子、察隅等县;纳西族分布在芒康县;怒族分布在察隅县;蒙古族
集中在拉萨城关;回族76%分布在拉萨;汉族主要分布于城镇;僜人分布在
察隅县,从事农业生产;夏尔巴人藏语意为“东方人”,分布在聂拉木县的
樟木和定结县的绒辖、陈塘地区,从事农牧业生产。
经济概况 西藏由于地理、历史和交通等原因,长期以牧为主,经济基础
薄弱,生产水平低。近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对外贸易及旅游业的兴起,
西藏城乡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历了一次新的崛
起。
农业 西藏农业生产以牧为主,农牧并重,具有独特的高寒衣业特色,地
区差异和垂直差异显著。
①西藏种植业主要集中于水、热、土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和局部高原湖
盆,作物种植单调,适应高寒自然环境能力强,分布上限高,有“河谷农业”
和“高寒农业”之称。全自治区有耕地21.35 万公顷,95%的耕地一年一熟。
农作物以青稞为主,曾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2%以上。次为小麦、油菜、豌
豆等以及少量的水稻、玉米、鸡爪谷、荞麦和元根。其中,青稞种植面积大,
分布广,耐寒性强,广布于海拔2500~4500 米的湿润、半湿润到干旱、半干
旱地区,一般可达4200~4 300 米,局部可达4750 米。春小麦分布范围较
广,一般青稞种植地区即为春小麦种植范围;冬小麦1952 年从内地引进,1972
年开始推广,主要分布于海拔3000~3800 米的河谷地带,种植上限最高可达4000~4260 米;油菜主要分布于3500~4000 米的河谷地带,种植上限达4600
米。水稻主要分普兰县青稞田布于藏东南的墨脱、察隅等地海拔2100 (或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