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捞玉就是从河中捞出的玉石。天下竟有这等好事?如假包换,事实上,古代获得玉石的主要途径就是在河中捞取,或者是干脆在河边捡的。当然,不是所有的河里都能捞到玉石,这要看河流经过之处,尤其是上游是否存在原生矿床。能捞到玉的地方,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以和田玉蜚声中外的和田河流域了(图1)。
据实物考证,至迟在3200年前的商代,已有和田玉进入中原。而文字记录则晚的多,《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于阗“东曰白玉河,西曰绿玉河,又西曰乌玉河,三河皆有玉而色异。每岁秋水涸,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国人得捞玉。” 该段文字中的白玉河即玉龙喀什河,据语言学方面的考证,“玉龙喀什”系突厥语系、古维吾尔语,意为白的玉;乌玉河今叫墨玉河,也即喀拉喀什河。两者属于和田河的支流,均发源于昆仑山,都以盛产玉石著名。《千字文》中说“玉出昆冈”即是来源于此。
图1 和田河流域示意
捞玉有时节性,主要是秋季和春季,原因在于此处河流的水文特征(图2)。河流补给有多种,最广泛的是雨水,其次是冰雪融水。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很小,故而莽莽昆仑山中河流主要靠山上冰雪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时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增,河流水位暴涨,侵蚀和搬运能力很强。这时山上的原生玉矿经风化、剥蚀后的玉石碎块由洪水携带奔腾而下。到山前地带的较平坦地区,河水流速骤减,搬运能力也迅速减弱,它所携带的玉石就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秋季时气温降低,冰雪消融量减少,河流水位渐落,水落则石出,宝贵的玉石就出现在“垂涎三尺”的人们面前。并且这时气温适合,能够入水,所以秋季成为人们拣玉和捞玉的主要时节。到了冬天,该地气温很低,河水封冻,玉石就“冰藏”了,也难以拾捞,因而冬季一般不采玉。及至春季,冰消雪融,玉石复显,又成为拣玉和捞玉的好时节。
图2 和田河上游流量的年内变化
这种时节性采玉,古代文献多有记载。1765年,乾隆皇帝曾题《于阗采玉》诗一首,言道“于阗采玉春复秋,用供正赋输皇州”,就说明了采玉的季节性特征。然而,捞玉不仅仅是知道何时去捡,然后碰碰运气的体力劳动。其实它也是个技术活,清代福庆有诗描述细致,曰:“羌肩铣足列成行,踏水而知美玉藏。一棒锣鸣朱一点,岸波分处缴公堂。”河水浑浊,捞玉工凭眼睛是看不到的,而是用脚去“捞”,用脚去感知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还有更玄乎的,当地流传有“阴人召玉”之说。就是让“女赤身没水而取者”,如此会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秋风如刀面如割,那女子赤身没入水中捞玉,想想都会打个寒战的。要是今天,捡到一块立马暴富,这个成本也是很低的。但是,那个年代可是要上交官府的。可恶的封建社会啊!除了这个很迷信的捞玉方法,还有个貌似很错误的说法,这个见于科学著作《天工开物》:“凡玉映精光而生,故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间明月夜。望河视玉璞堆聚处,其月色倍明亮。”月夜捞玉是否可行,你可以找块玉石放在水盆里,在月下看看。当然,你很难看清楚的。那我为什么说它貌似错误呢?第一,捞玉不一定靠眼睛,前面已经描述──脚也可以。第二,我们还要结合河流的水文特征来分析。依靠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除了有季节变化这个周期之外,还有日变化特征。气温具有日变化特征,地方时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那么,冰川融水也具有类似的变化特征。夜晚气温较低,冰川消融量小,水的流速也小,水位也低,捞玉是不是就相对容易些呢?因而,我说夜晚捞玉是可信的,有一定的依据。当然,“阴人招玉”则是无稽之谈。
往事越千年,河边捞玉今又是,换了手段。如今的国民生活整体水平相比那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平民百姓对玉石的需求猛增。于是,隆隆的机器声代替了过去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河流两岸掀起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机械化采玉高潮,那传统的捞玉方式逐渐成了历史绝响。然而,这种机械化的开采简直是涸泽而渔,要知道这里的自然环境是多么的脆弱。既然打开了盖子,魔鬼还会藏在瓶子里面吗?沙尘暴、荒漠化接踵而至,带来的损失岂止是采玉那点儿收入能够填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