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成都理工大学获悉,由该校教授黄润秋、许强等人合作完成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课题组历时三年首次系统地揭示了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发育分布规律,为如何避开和防范地震地质灾害给出了答案。
“汶川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和独特,其现象和科学内涵远远超出了原有认识。”该校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许强介绍说,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点不仅分布范围广,数量还特别巨大,多数分布在高山峡谷和陡峭的斜坡部位,现场调查难度极大。
为此,课题组先后派出了数十批、千余人次赴灾区进行地质灾害现场调查、研究和试验。通过大量野外现场调查、遥感对地观测、大型振动台科学试验、数值仿真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课题组研究得出:汶川地震导致崩塌滑坡灾害的分布主要表现为受发震断层、地形地貌和岩性及岩体结构三类因素控制。
研究表明,断裂的转折和错列部位是地质灾害集中发育部位,大型滑坡也主要发生于此。发震断层的上盘较下盘地质灾害的分布密度大,且分布范围更广、规模更大。67%的崩滑灾害分布在距断层0~10公里的范围内。另外,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650~2000米高程之间,绝大多数地震地质灾害主要沿河流水系呈“线状”分布,灾害点都分布在20~50度的斜坡范围内,其数量占总数的86.8%。
据了解,该成果已直接用于指导汶川地震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参与了四川省数十次重、特大地震地质灾害险情的评估与防灾对策制定,以及青川县全县震后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及时发现和排除了一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了数千人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