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类水体性质、形态特征、变化和时程分配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也是水文学下属的分支学科。
各国学者对水文地理学的含义认识并不一致,有的强调对水体形态、性质的区域描述和测量制图;有的则强调水体与特定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联系和相互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有些学者提出了“地理水文学”一词,明确地指出要用地理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综合、系统地去研究水文现象的一般规律。
现代水文地理学包含“图”和“志”的研究,但其内容更广泛、深入。在水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中,有时只限于描述某个区域或某个特定的水体。例如,分析地区或具体水体的水文特性,确立水体特性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些属于区域地理学范畴的内容,有人认为就是水文地理学。但一般说,区域水文是水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域水文学是水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
17世纪以前,水文地理学的内容以记述各种水体为主;以后区域水文的定量描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学科转向以综合研究区域开发利用的内容为主。
比斯瓦斯认为,公元前3000年以前,人们对水文现象已有了初步的认识。16世纪时,欧洲出现了“水文地理学”一词,还用它来表示水道测深。英、法、荷兰与俄国在海军和航运部门成立了专门机构,进行河、海的测深和制图。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学者达维多夫和扎伊科夫等发表了《苏联水文地理》和《苏联水文地理概论》专著,详细地论述了苏联全国及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1964年联邦德国的凯勒发表了《水与陆地水量平衡-水文地理学导论》。
可以看到,达维多夫等人的著作所研究的区域很具体,属于区域研究的范畴;凯勒一书则带有抽象意义,偏重于学科方面的研究。1964年,美籍学者周文德在他主编的《应用水文学手册》一书中,更把水文地理学定义为论述地球表面所有水体的物理性质和条件的学科,还特别指出要为航运目的而进行水体制图,包括内河和海洋航道制图。
中国对水文现象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大禹治水的传说时期。公元前七世纪,管仲曾将河流进行分类,并按水流特性开筑渠道,将水引到河流下游高地灌溉农田。这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水文地理研究。对于水循环的观念最早载于公元前四世纪的《黄帝内经·素问》中。以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和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顺鼓》等书中也有记载。而北魏鄙道元著的《水经注》,则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学研究的巨著。
中国现代水文地理学是1950年以后逐渐发展和成长起来的。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文研究室成立,随后分别成立了冰川、湖泊、沼泽、河口和海洋等水体或水域的专门研究机构,进行了部门水文地理研究。当时,把水文地理与区域水文等同看待。
水文地理学早期主要是对地表各类水体及其区域自然条件进行描述和制图。近代由于研究中数理技术的渗透,在定性描述之外又出现了定量计算描述。地表各类水体系泛指地理学研究的地球表层各种水域,如河流、湖沼、冰雪、与地表水密切联系的浅层地下水及海洋。
从全球看,水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为陆地水和海洋两个方面。陆地水文是研究陆地上各种水体及其在具体地区上的综合特征,如位置、自然地理条件、大小、水情、空间及地区上的规律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或水文效应。海洋水文地理从事海洋水文气象情势、海洋分区描述、世界大洋的大地测量及海底地形动态、河口海岸土壤特性等的研究。
水文地理学可以用水文学和地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一般偏重后者。传统的手段是水文地理查勘和制图。现在,遥感方法包括卫星和航空遥感,开始应用于河流、冰川积雪、湖沼、土壤水、海洋以及水体环境条件方面的水文地理查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