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29日,联合国大会49/119号决议案宣布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1992年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同年11月,全国七届人大第28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此公约,使我国成为这个公约的最早的缔约国之一,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2001年根据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原来的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 或 Biodiversity)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最显而易见的破坏生物多样性行为是:偷猎、采摘珍稀野生动植物,食用野生动植物,穿着野生动物皮毛(及其制品)制作的服装,蚕食、破坏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但近年来,基因工程等高尖生物科技通过破坏和扰乱基因多样性,而对全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批判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