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背景】高考中学生答题失误的情况概述,概括有以下四点(据权威人士讲):
失误一,主干知识掌握不牢。表现在基本概念、知识点没记牢。解决方法:复习时可根据知识点的提纲查漏补缺,避免一些简单问题因为看漏了而丢分。
失误二,读图能力差。表现在考生对局部地图的认识辨别能力弱,单独拿出一个岛屿、一片区域,就不识其中事物。解决方法:复习时做到左图右书,对照记忆,离开书能画出图来。
失误三,综合能力不强。表现在对人文地理问题作答时抓不住重点,归纳不到要点,而阅卷时是见点打分,没答到要点就没分。解决方法:复习时一题一议,或者一题多议,重点放在议上,着重培养解题思路,学会找切入口;其次,可把错题集中起来看,总结解题经验。
失误四,答题不规范,过失性失分明显。表现在有些考生答题时甚至连地名、城市名都看错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要求考生必须形成仔细审题的习惯。
【高考试题的背景】
例一:图7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16分)
(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9分)
(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11分)
答案:(1)AA1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低山、丘陵)中的一个宽阔河谷(盆地)。BB1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中的深切(“V”形)河谷(峡谷)。CC1剖面显示的是丘陵地中的河谷。该小区域是山地(低山、丘陵)中分布着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
(2)有发展耕作业、林业、果树业和开发水能的潜力。开发中应避免坡地垦荒(过度开垦),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
(3)降水较多,有(足够)汇水面积。河流有较大落差。(在剖面线BB1,附近)有峡谷,(形成较好坝址)。
【解析】该题以大比例尺的平面图(主要是水系)和剖面图为载体来设置情景,考查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形式简约但内涵丰富,能力层级分明,对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尤为突出。水系是地形、气候的“指示物”,能承载和反映区域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信息,所以试题选取以水系为主题的平面图作为命题素材,构思巧妙、立意高远。试题的这种呈现方式使有效信息比较隐蔽,试题难度大大增加,多数考生得分率相当低。该题对我们高三教学的启示是:在复习设计上,重点把功夫下在如何创设学生运用知识的情景上以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思想方法上。
例二:读图三,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判断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区位选择的角度,分析农场在P农田种植花卉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混合农业;(2分)
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品在农场收入中各占一定的比例。(4分)
(2)临近公路便于运输,有河流穿过,满足用水需求。(4分)
【解析】该题的关键词是“农业地域类型”,回归教材“农业地域类型有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和混合农业”。从题干中图示土地利用类型,可知该农场既经营小麦和花卉种植业,还种植饲料作物和牧草发展畜牧业;从年收入构成比例图中,发现种植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都占有一定的比重,所以是混合农业。
【一点体会】上述两道高考题中,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对试题中的地理要素的内涵搞清楚。否则是不会把问题回答出来的,即使答出,也会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或者逻辑思维不清,语无伦次。
【地理要素内涵复习方法】
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高三第二轮地理复习时,必须抓住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我们说这里的主干知识是指没有它的支撑,这个学科就不能成立的知识。这些主干知识又是由主要的地理要素组成的。所以我想采用地理要素内涵复习方法。
在我们中学地理教材中,主要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河流)、植被、地质、土壤等。人文要素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城市、旅游、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等。
比如例一中的第一问,如果学生能清楚“地形特征”这一地理要素的内涵的话,试题是很容易回答的,那就是从海拔、相对高度及形状去分析,采用对比的方法很快就会得出结论的。再比如例二中的第一问“农业地域类型”,如果学生知道“农业地域类型”的内涵,就会从农业结构去分析了。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学生们对地理学科的重要的地理事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基本的观念和结论已初步掌握。比如: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实的一般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实的本质属性的知识。一般来说,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针对上述情况我把地理要素的具体内涵总结如下:
要素 | 内涵 |
位置 |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板块位置 |
地形 | 海拔、相对高度、地形类型比较、特殊地貌 |
气候 | 气温、降水量以及二者的关系 |
天气 | 锋面、气压(气旋、反气旋)、风力、湿度 |
河流 | 量、位、沙、冰、季节变化、河道情况 |
水系 | 干、支流特点 |
土壤 | 水、肥、气、热状况 |
生物 | 种类、数量、生活习性 |
地质构造 | 类型、成因、依据、表现的地貌类型 |
外力地貌 | 风力地貌、流水地貌 |
河流补给 | 成因、类型 |
自然带 | 名称、地域分异规律 |
农业 | 分类、特点、地域类型、区位分析 |
工业 | 特点、发展、区位分析、重点国家的工业情况 |
城市 | 区位分析、规划和布局、城市化及带来的问题 |
交通 | 区位分析、交通运输的选择方式、意义 |
文化 | 文化景观、文化扩散 |
旅游 | 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及评价、文化遗产 |
环境问题 | 产生背景、原因、危害、防治措施 |
国土整治 | 10大案例(成因、治理、具体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