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这一节知识只需简单识记,了解交通运输、通信、商业等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即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域间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越来越密切,在众多联系方式中,交通运输尤为重要,其中铁路运输最重要。
二、交通运输和通信
这部分知识是重点也是难点,具体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能从经济效益等角度分析、评价和选择运输方式并协调使用;理解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区位因素;掌握我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的区位因素;理解城市交通网络的基本作用及规划原则;能联系实际分析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探究解决对策;认识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国际互联网等电子通信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1.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评价
在交通运输布局中,无论是交通运输线网的布局,还是运输任务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间的合理分配,都必须全面考察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及其功能。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是综合的、全面的。首先,要求运载量大、成本低、投资少,以便节省用于运输方面的开支;其次,要求货物到达快,以便缩短运输时间,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再次,要求尽可能保证持续不断地、安全地运输。
2. 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区位因素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贵在举一反三,要从教材上举的具体例子(京九线、上海港)总结规律,找出一般性的分析模式。
(1)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总结
区位因素 | 主要影响 | ||
自 然 因 素 |
地形 | 平原 | 平原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
山地 |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或开凿隧道 | ||
水文 |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 ||
地质 |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波、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 ||
气候 |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 ||
经济因素 |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 ||
社会因素 |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 ||
技术因素 |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和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
港口 | 汽车站 | 航空港 | |
自然因素 | 入港航道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地形平坦,能为港口提供充足的淡水 |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面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
社会经济因素 | 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另外还需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运作服务 |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
选址要求 |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与其他干道系统联系方便 | 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 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低云、雾和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好,距城市较远 |
三、商业和贸易
理解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掌握我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了解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关系及特点,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的形成、特点、对策及其发展趋势。
1.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
一些商业街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一些商业街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商业小区可建在居民区内。
2. 商业网点的布局: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布局
(1)自然条件是商业网点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平原沿公路线布局,在山区沿谷地布局。
(2)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和人口稀少地区,交通闭塞,商业中心很难建立和发展,多采用流动服务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置可以采用相应的固定形式(如商业街或商业小区)。
(3)城市商业中心形成的区位条件分析:经济因素是决定因素,包括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商品来源(含商品生产能力)、稳定性和销售区(市场发达程度);二是交通条件便利与否。
3. 我国主要商业中心
(1)分布特点:东部大而密,西部小而稀。
(2)全国性商业中心:上海(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