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西江梧州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居全国第二位;多年平均输沙量5570万吨/年,居全国第三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2017年梧州站输沙量减少至2500万吨/年。下面左图为广西境内西江流域主要水库和甘蔗主产区分布示意图。右图为梧州站径流量、输沙量及南宁市降水量年内占比统计图。
材料二 目前,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省区。下表为2000年至2017年广西森林覆盖率和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
(1)说出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输沙量大的自然条件。(4分)
(2)简述西江流域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2分)
(3)简析广西主产区甘蔗种植的土地资源优势。从生产角度,说出2000年来广西甘蔗总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1)①特征:年内分布不均,集中在6~8月。
②自然条件: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年内降水集中;流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侵蚀强。
(2)水库大量拦截河流泥沙;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
(3)①优势:河谷平原面积较广,地形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②原因:种植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科技投入增加等。
精讲精析:(1)分析影响输沙量的自然条件。①从材料一的右图可以看出,输沙量(黑色柱状)的季节分布不均,夏季较多(6~8月);②输沙量的多少,可以从沙源、运输动力来分析。在沙源方面,该地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度较大,降水后,表层土壤容易被侵蚀,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河流;③在运输动力方面,该地区降水量丰富,因此河流径流量较大,可以携带较多的泥沙;降水集中在夏季,因此夏季降水对沿岸的土壤侵蚀能力更强,河流的搬运能力更强,因此输沙量较大。
(2)分析西江输沙量减少的原因。①从沙源、运输动力两个方面来分析;②在沙源方面,从材料二的表中可知,森林覆盖率逐渐上升,沿岸的水土保持能力更强,因此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的泥沙减少;③在运输动力方面,从材料一的左图可知,西江上游修建了多座水库,拦沙蓄水,拦截了大量的河流泥沙,因此输入到下游的泥沙减少。
(3)分析甘蔗种植的优势。①甘蔗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河谷地区,该地区灌溉水源充足,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适宜甘蔗的种植;②从表中可知,2000年以来,甘蔗的种植面积扩大,单产提高,并且改善了水利设施(修建水库),因此甘蔗的总产量逐渐增加。
知识点
- 1、我国的地形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分布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分别为:
①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
②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③三大平原: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我国的地形如下图所示,其中绿色表示平原,浅绿色为盆地。
图1 我国的地形
- 2、水循环
水循环主要有三个过程,各个循环的过程、方向分别为:
①陆地内循环:植物蒸腾+水面蒸发—>陆地降水;
②海上内循环:海面蒸发—>海面降水;
③海陆间循环:海面蒸发—>水汽输送—>陆地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水循环的意义可以总结为4个: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
②促进了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③影响了全球的气候与生态;
④塑造着地表形态。
其中,植树造林既可以增加水土保持能力,削减河流洪峰,调节区域小气候。但在干旱的地区,盲目植树造林会过度利用地下水,反而会造成土壤的荒漠化。
图2 水循环的过程
总结
- 农作物分布、种植制度
本节例题的难度适中,解题思路为:①根据地形、降水量(即从沙源、运输动力两方面),分析输沙量较大的原因;②根据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水库的修建,分析近年来输沙量减少的原因;③根据甘蔗的种植面积、单产、水库的修建,分析甘蔗产量增加的原因。
我国从南到北,热量条件不同,作物的熟制(种植制度)、农作物也会不同:
①一年三熟(热带):水稻+热带作物;
②一年两熟到三熟(亚热带):水稻+油菜+冬小麦;
③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暖温带):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
④一年一熟(中温带):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
⑤一年一熟(寒温带):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图3 我国农作物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