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1、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海洋地区,海水温度异常持续变暖,进而影响整个世界气候。
图1 厄尔尼诺现象的海水温度
厄尔尼诺现象的起因,主要有两个:
(1)信风的减弱。在某些年份,赤道两侧的东南信风、东北信风减弱,因此海水自东向西的流动减缓(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太平洋东部的深层海水(温度低)上涌减慢或停止,海水温度升高。
(2)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每间隔4~5年会有一次波动,当自转速度突然减缓时,赤道地区的信风和洋流会获得一个向东的惯性,使得信风减弱、暖流向东流动,造成太平洋东岸异常增温,深层海水(温度低)上涌减弱。
图2 世界洋流的分布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如下:
①太平洋中、东部:降水增多,洪涝灾害频发(秘鲁、哥伦比亚);
②太平洋西部:干旱严重(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作物减产;
③我国:南方暴雨洪涝,北方高温干旱(夏季风较弱、雨带偏南),在东北地区,夏季会出现低温冷害。
图3 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
- 2、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指的是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地区,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变冷,进而影响整个世界的气候。
图4 拉尼娜现象的海水温度
拉尼娜现象,常常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的第二年,是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矫枉过正”。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如下:
①太平洋的东部,持续干旱;
②太平洋的西部,暴雨洪涝。
例题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
1、说明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答案:
(1)形成发展过程:
①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相应减弱,因此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向西流动的温暖海水较少。同时东部深层海水上涌(补偿流)也减少,表层海水营养物质大量减少,鱼类和鸟类大量死亡;
②东部深层海水上涌减少,因此表层海水温度升高,东部沿岸地区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
③西部地区因为流入的温暖海水减少,海水温度下降,盛行下沉气流,因此降水减少,引发旱灾。
(2)相互作用:
①大气环流的改变,会引起洋流的变化,进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②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也会随之变化,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
精讲精析:(1)分析厄尔尼诺的形成过程。①厄尔尼诺,即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异常增温,导致太平洋东部鱼类和鸟类减少,太平洋东部洪涝、西部干旱;②厄尔尼诺的形成过程为:东南信风减弱,因此南赤道暖流减弱(暖流由东向西流动,减弱),因此东部深层海水(温度低)的上涌补充也减弱,不能将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海水,导致鱼类鸟类缺少饵料。同时,导致表层海水持续温暖(没有了深层海水的冷却),盛行上升气流,成云致雨,产生洪涝灾害;③同时,由于南赤道暖流的减弱(由东向西的流动减弱),太平洋西部地区得不到温暖的海水,因此海水温度持续较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引发旱灾。
(2)分析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①大气环流(信风、西风等)强度和方向的改变,会引起海洋里洋流的变化,从而破坏原本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②洋流的改变,同时也会引起大气的变化(增温增湿、降温减湿),进而影响降水。
总结
- 沃克环流
本节例题的难度适中,解题思路为:①根据信风、洋流的变化, 分析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过程(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东岸海水上涌减少、海水温度持续较高)‘;②分析大气环流的变化,对洋流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洋流对大气降水的反作用。
可以采用沃克环流,来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海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沃克环流为顺时针方向,近海面地区,由东部吹向西部。
图5 沃克环流示意图
①厄尔尼诺:沃克环流减弱,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异常升高,易发生暴雨洪涝灾害;西部易发生干旱灾害。
②拉尼娜:沃克环流增强,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异常变冷,易发生干旱灾害;西部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