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2020年文综全国Ⅰ卷地理试题评析-稳与变

时间:2020-07-26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0年文综地理全国Ⅰ卷(使用省区如下图)以2019年《考试大纲》为基本依据,凸显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着力丰富地理学科内涵,注重考量真懂会用,恪守公平公正。试题整体稳中有变,在稳与变的权衡中寻求结合点和平衡点。

稳在哪里

全国Ⅰ卷地理试题,仍然围绕八个主题设置不同角度和层级的问题,与去年试卷结构基本一致。

变在何处

●  文字阅读量有缩减,思维量显著增加

试卷整体阅读量有所下降,试题内容文字约1800字(答案约700字),对比2019年全国Ⅰ卷,试卷内容文字约1990字,答案约750字)。文字信息的减少,还表现在显性信息减少,隐性信息增加,增大了考生的理解及回应难度,使思维量显著增加。

●  探索情境创设新形式,规避答题模式

试题情境创设方面有所改变,部分设问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注重地理过程推理及地理要素关联分析。设问的改变利于规避答题模板,需要考生充分理解地理原理规律,理解地理变化过程。为了解决结构不良问题,解决者必须思考分析问题的背景信息,权衡各种可能的理解角度,建立有利于解决问题的问题表征,把握问题的实质。

●  自然地理比重加大,与人文融合度增强

八个主题中,治沟造地生态建设、居住区规划、葡萄种植及景泰蓝旅游四主题侧重人文地理内容,人工岛建设、岳桦林带变化、玄武岩地貌演变、高原鼠兔四主题侧重自然地理内容。但在以人文地理为主的主题问题中,如第6题,我国东北地区季风风向;第36题(1)(2)两小问中的降水特点、光照条件等明显表现了自然地理要素的内容。同样,在以自然地理为主的主题问题中,如第8题,水资源的利用也融合了一定的人文地理要素内容。整个试题主题呈现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地理科学以自然为基础,以人文为目标的学科特征。


怎样回应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图 1)。据此完成 1~3 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简析】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长期水土流失,造成了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水土流失的治理,传统的方法是打坝淤地,具体做法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各中等规模的小沟小河内(控制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选狭窄部位,从两面山上取土筑成与山头同高的大坝,把整条沟彻底锁死。之后便听任洪水在沟内淤积,直至把整条沟淤积成小平原、小盆地。通过工程,减少洪水来源,减少入河泥沙,同时增加耕地面积和土壤肥力。治沟造地是一种综合治理的模式,在保持打坝淤地工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系列新的功能。此题以此为情境,围绕“治沟造地”的综合效益主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及综合分析的能力、对不同概念的辨析能力,树立人地协调观。同时此题也展示了我国建国以来在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打坝淤地工程主要的作用就是防止水土流失,沟地建坝拦蓄淤泥而增加耕地面积,同时提高作物产量,选项A、B、D的内容是打坝淤地与治沟造地共有的内容,因此错误;而治沟造地,通过复垦空废宅基、健全公共服务等措施,改善人居环境,选项C正确。

2.治沟造地使当地平地面积增加,“田水路林村”的模式表明道路条件的改善,这些内容都有利于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有利田间耕作,选项B正确;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不属于生产条件的改善,A、C选项错误;通过治沟造地,主要是平整土地,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实现土壤肥力的提高,但不是主要的作用,因此选项D错误。

3.“治沟造地”本身包括沟道覆土造地、坡面退耕还林等措施,主要是解决坡耕地过多的问题,也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针对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适应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因此正确的选项是C。

【答案】1.C   2.B   3.C

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 层以上)和多层(7 层或以下)。图 2 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据此完成 4~6 题。

4.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II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相对居住片区II,居住片区I的建筑布局宜

①建筑密度大

②建筑密度小 

③以高层建筑为生

④以多层建筑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为了避开

A.春季盛行风

C.秋季盛行风

B.夏季盛行风 

D.冬季盛行风

【简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为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城市问题。在小尺度的范围内,建筑物的分布、城市道路的布局对局部环境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以此为情境,本题围绕风向、风力大小与建筑物的关系这一主题,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地理信息的提取及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建立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启发考生从身边的事物中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

4.从当地风频分布图,结合我国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以此确定居住片区II面对夏季风,建筑要求为“通风”,建筑高度不能太高,应以多层建筑为主,从布局方面考虑一是对西南风减少阻挡,让西及南两个方向的风都能很好的通过建筑区;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建筑采光的需求,前后建筑间不能产生明显对光照的阻挡(这是生活实践中的知识)。综合以上两个方面,选项B中的“横向错列分布”基本能满足要求,为正确选项。其他①④两种布局对南向风阻挡明显,且后楼采光条件较差,③布局杂乱,不符合城市建设的要求。

5.居住片区I建筑要求是对冬季风(东北来向风)形成阻挡,因此对建筑物的要求是高且密度较大,因此正确选项为A。

6.两个出入口分别位于居住区的西和南两个方向,说明是为了避开东北向风(冬季风),同时也可进一步考虑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避风处相对温暖,更适合人们的出入(假如人们顶着寒风进出小区,应该是一种很差的生活感受),因此正确选项为D。

【答案】4.B   5.A   6.D

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图 3 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 7~8 题。

7.参照图 3,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简析】填海造陆可以增加陆地面积,对于沿海(岛礁)地区经济发展意义巨大,吹沙造地更是一种省时省费的有效方法,但由此形成的人工岛问题较多。以此为情境,围绕人工岛淡水资源的分布及利用这一主题,考查考生对地理原理(水循环过程)的实际应用能力,对地理过程的研究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树立人地协调观,从而形成科学的地理核心素养。

7.人工岛地下淡水来源于大气降水,通过地表渗入。在这一过程中对下渗环节的要求是地表物质渗透能力强,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地表平坦且植被覆盖良好等条件;同时要保持地下淡水的相对稳定性,还要求地下径流历时较长(不能很快流入海洋),因此从备选条件中综合考虑选项B正确。而降水集中,空易形成暴雨,不利地表水的下渗,人工岛只是长(左右分布),不利于地下淡水的保持。

8.人工岛的面积较小,即使在形状上再有利于地下淡水的保持,淡水存留的时间也短,因此岛屿地区缺乏淡水资源,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如果以此为生活水源,过多的采取地下水,破坏地下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会引起海水入侵,甚至地表下沉等生态问题。选项D正确。

【答案】7.B   8.D

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 70~80 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 9~11 题。

9.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10.推测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1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简析】植物的分布受自然环境要素影响,并随一些要素的改变而产生变化。科学的调查研究,获取实际数据,找到问题的原因,对于有效的保护植物及生态环境意义明显。以此为情境,本题组围绕随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分布上限上升这一主题,考查考生面对科学研究这类情境,运用综合思维能力,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一角度认识地理现象。

9.气候变暖,使北坡热量上升,导致岳桦林向上入侵(林线海拔快速上升),同时树龄变小。因此当前林线附近的岳桦林,应以近年来形成的为主,多为幼树,选项A正确。

10.北坡林线的快速上升,是由于冬季气温的明显(大幅度)上升结果,同时只有在生长季(夏秋季)稳定,才能保障幼树生存环境,换句话讲:只有长的足够强,才能活下来,成为林带,因此选项C正确。

11.气候不断变暖,但北坡林线并没有随温度的上升而不断上升。在材料中明确指出,人们观察到岳桦结实线的稳定(说明果实的成熟不只是热量这一要素的影响),而向上发展的岳桦林树种来源于结实线区域,当植物的生长到达某一高度后,由于缺乏种子来源,而导致林线的高度趋于稳定,因此选项D正确。

【答案】9.A   10.C   11.D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葡萄喜光,耐旱,图 5 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来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 52°N 附近,气候湿润。

(1)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8分)

(2)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并分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照的优势。(8分)

(3)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6分)

【简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符合人地关系的基本思想,合理的对某一地理要素进行改变,使之满足生产条件,更好的体现人类活动在人地协调中的重要性(是积极的谋求,而不是被动的适应)。以此为情境,本题组围绕在北纬52度这一较高纬度地区种植葡萄,并采取顺坡垄这一方法为主题,考查考生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横与纵),从中学习到劳动者的智慧,从而热爱劳动,学会动手动脑。

(1)该地位于北纬52度附近,且气候湿润,可推断当地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欧洲西部的可能性大)。葡萄耐旱,所在当地采用顺坡垄这一生产方式,是为了更好的排水(而不是蓄水灌溉)。两者结合,分析当地降水量较大,降水频率较高,单次降水历时较长,容易在地表形成较多的积水,不利于葡萄的生长。

(2)北纬52度地区,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较小。梯田以平行等高线的方式修建,目的是在局部形成平坦的地形,因此在每一块平地上种植的葡萄,比在向阳坡面上直接种植的葡萄获得的太阳辐射要少(平面上的太阳高度角一般较向阳坡面上的太阳高度角小),因此当地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的坡面(南向坡),采用顺坡垄种植,一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光照充足;二是获得的光照均匀,光照时间增长(位于南向坡上,呈纵向分布,从上午到下午均可获得有效光照),有利于每一株葡萄的生长。

(3)温带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且降水偶有暴雨现象。如果采用顺坡垄这一生产方式,一是不利于蓄水灌溉;二是易造成水土流失。

【答案】(1)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水频率高(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或每次降雨量较小),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

(2)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坡(或用方位表示的阳坡,如南坡)。该地纬度高,太阳低(正午太阳高度小)。与梯田相比,顺坡垄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

(3)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 6 所示,某海拔 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 7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 9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6分)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12分)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6分)

【简析】区域自然环境一直处于演变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体现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相互结合,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以此为情境,本题组围绕三次玄武岩形成过程中,当地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一主题,考查考生提取地理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将这些信息提炼、整合后建立地理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全面理解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与联系。学会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同的设问角度,回答的方法不同)。

(1)玄武岩形成的台地,其地表平坦,面积较大。在这样的地表产生的流水侵蚀,首先应从坡面侵蚀开始,随流水汇集,逐步在地表形成河谷并不断加深变宽。这样台地从一开始的完整平面,而变成不断破碎,平面变小,起伏变大,如尖顶山、平顶山等地貌就是处在侵蚀的不同时期。

(2)在第一小题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知最先形成的是尖顶山的台地(海拔900米左右),此层台地被流水长时期侵蚀后产生(残留了)尖顶山;第二次玄武岩喷发形成的是平顶山的台地(海拔700米左右)再经不断侵蚀(时间相对较短),形成平顶山;第三次玄武岩喷发,形成的台地(海拔500米左右),距今时代较近,侵蚀时间最短,保持了台地原貌。

(3)与第一、二小问思维过程一致,只是答题的角度变化,从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分析地貌的形成。答题的关键在于,尖顶山、平顶山形成较早,受流水侵蚀强。三次喷发,间隔时间较长,之间的高差大,后期的喷发,未能覆盖前期形成的地貌(保留了前期的地貌类型)。

【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景泰蓝制作是北京市地方传统技艺,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北京市某企业依托其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景泰蓝制作技艺互动体验中心以及工厂店,在夏秋季节每周五、周六 17 时至 22 时, 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吸引众多的市民与游客前来观光和互动。

简述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的旅游价值。

【简析】旅游资源各类多样,充分开发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以此为情境,本题围绕利用景泰蓝的生产与销售,开展文化体验之夜(夜市)这一主题,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的联系能力以及地理实践力。同时学会如何更好的传承与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工艺)。

【答案】通过延长旅游活动时间,充分挖掘旅游项目与旅游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旅游业收入;带动交通、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丰富市民与游客的夜间文化生活;增强市民与游客对景泰蓝技艺的了解,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44.[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10分)

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甸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图 8 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

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

【简析】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其中的每一个组成都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以此为情境,本题围绕高原鼠兔的数量与当地土壤肥力的关系这一主题,考查考生人地协调观,学会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问题,学会辩证的看待地理问题。高原鼠兔以草为食,对高原草场会产生一定的破坏性,但通过材料的分析,我们也要看到当高原鼠兔的数量达到某一数值时,土壤肥力达到最高,对草类的生长起到促进的作用。

【答案】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使之不易退化;密度过大时,大量啃食植被,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过小时,高原鼠兔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小,土壤肥力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把高原鼠兔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而不是全面灭杀。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地理试题评析2020年文综全国Ⅰ卷稳与变
  • 上一篇:高三地理限时规范特训4:地球的自转
  • 下一篇:喀斯特地貌、温度带、循环经济--20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