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恒山(39°42′N,113°41′E)的金龙河峡谷(峡谷成南北走向)的西岸崖壁。古时人们在峭壁上修建了栈道,后世以此为依托建起悬空寺。悬空寺“日晒不着、雨淋不着、风吹不着、千年不倒”。始建初期,悬空寺距离谷底近百米,后来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下图为悬空寺位置示意图。
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 悬空寺建在距谷底近百米的峭壁中部,推测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①古栈道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2. 悬空寺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的原因最可能是(
A. 峡谷两侧山地下沉 B. 峡谷底部地壳抬升
C. 峡谷河流的侵蚀下切 D. 峡谷河流的泥沙沉积
3. 每天悬空寺的日晒时间平均只有2小时左右,不考虑天气因素,下列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有太阳照射的是(
A. 9点 B. 11点 C. 13点 D. 15点
【答案】1. B
【1题详解】根据材料“古时人们在峭壁上修建了栈道,后世以此为依托建起悬空寺”可知,该寺修建与古栈道有关,①正确;该地为季风气候,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建在峭壁中部利于防洪,②正确;
【2题详解】若峡谷两侧山地下沉或峡谷底部地壳抬升,则可能导致悬空寺与谷底距离变近,但材料和图中缺乏相关信息,无法判断,故排除A、B项;河流侵蚀下切,会使悬空寺与谷地距离增大,故C错误;该地为黄土高原地区,黄士土质疏松,再加上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大雨、暴雨,河流含沙量大,谷底泥沙沉积不断堆高,使谷底与悬空寺距离变近,故D正确。
【3题详解】悬空寺位于峡谷岩壁上,岩壁垂直分布,太阳高度角越大,岩壁越有可能接受到太阳辐射;因而岩壁接受太阳光照射的时间应在当地正午前后。悬空寺位于岩壁的西岸,要照射到悬空寺,太阳的方位应在东边,其日晒时间平均只有2小时左右,可以推测时间在当地10-12之间;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恒山经度与120°E相差较小,约30分钟左右,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本题难度较大,分析图文材料,获取有用信息是解答的关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A. ①②
【答案】4. C
【解析】
河道中沙石堆积而成,称碛;用船摆渡过河,曰渡。甲图是我国某区域图,乙图是清朝黄河碛口段干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7. 关于甲图中引水工程叙述正确是(
A. 北水南调 B. 沿线需逐级抽水
C. 带动了调出区产业集聚 D. 调入区人口容量可能增加
8. 关于乙图黄河古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位于碛上游 B. 位于干支流交汇处
C. 碛可抬升黄河古渡水位 D. 碛可以使黄河古渡水流加快
9. 比较甲图中引水工程的调入区和调出区,其相似的地理特征是(
A. 农业景观 B. 地质成因 C. 汛期长短 D. 径流量季节变化
【答案】7. D
【7题详解】北方水资源短缺,南方水资源充足,该引水工程为南水北调,A项错误;秦岭以北南高北低,可以自流引水,B项错误;对调出区产业结构影响较小,C项错误;调入区水资源总量增加,人口容量可能增加,故D项正确。
【8题详解】从图中海拔可以判断,黄河古渡位于碛的上游,位于干支流交汇处; 碛阻挡河水,可以抬升黄河古渡水位;碛阻挡河水,水位抬高,使上游河水流速减慢,故D项正确。
【9题详解】比较图甲中引水工程的调入区和调出区,可以看出两地同属于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一致,径流量季节变化相同;两地热量带不同,农业景观不同;秦岭以北的渭河谷地为地壳下沉形成的地堑,以南的汉水谷地是流水作用形成的;南方汛期长,北方汛期短,故D项正确。
蜃景是一种气象景观,是在水面或陆面上空的稳定大气层中,由于垂直方向上空气密度显著差异形成的一种幻景。当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此即“上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而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此即“下蜃景”。遇到大风吹来时蜃景瞬间消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最易出现“上蜃景”的时间段及地点
A. 夏季海洋 B. 夏季沙漠 C. 夏季柏油路面 D. 冬季暖流海面
11. 大风吹来时蜃景消失是因为大风
A. 带来大雾影响视线 B. 扰乱稳定的大气层结
C. 导致水平方向热量差异 D. 导致垂直方向对流显著
【答案】10. A
【解析】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运用和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
【10题详解】出现“上蜃景”要求“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即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堆积。夏季海洋与陆地相比,升温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使上层空气密度降低、底层空气密度增大,A对;夏季的沙漠地区升温快、气温高,夏季柏油路面因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冬季暖流海面,暖流流经地区气温较高,三者都因近地面气温较高,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造成上层空气密度增大、底层空气密度降低,都不易出现“上蜃景”现象,B、C、D错。
【11题详解】蜃景的出现和维持要求大气层“稳定”,大风吹来使原本稳定的大气层遭到破坏,故选B;大风有利于雾的快速扩散,且大风是使蜃景消失了,而不是被大雾阻挡看不见了,A错;风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同地区间的温度差导致了气压差,即水平方向上的热量差异产生了风,而不是风导致了热量差异,C错;风是指大气的水平运动,大风吹来会干扰该地区的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使垂直运动减弱、水平运动加强,D错。
【点睛】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是地表冷热不均,从而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受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由于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近地面,受热上升的地区形成低压,冷却下沉的地方形成高压,在高空则相反;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进而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环流。因此对该原理的运用关键是找出地面冷热差异,解题时运用“热升冷降”判断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和空气密度的变化情况。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普遍且典型,河岸两边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沙坡地独特景观。以河漫滩为依托,沿山坡爬升,常形成高差大于200米的爬升沙丘。雅鲁藏布江是一条流淌在沙漠上的江,简称为“沙江”,两岸河谷平原宽广,形成辫状水系,中游汇集了几条主要支流。流域内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13.1%,且沙漠化具有继续发展的趋势。这里阡陌相连,人烟稠密,是西藏最主要的和最富庶的农业区。图甲示意雅鲁藏布江,图乙为“沙江”景观。
(1)比较雅鲁藏布江上游和下游补给差异,并分析原因。
(2)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多形成辫状水系的原因。
(3)说明雅鲁藏布江河谷爬升沙丘形成过程。
(4)说明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近年土地沙化面积增加原因。
【答案】(1)上游地区海拔高,受高山阻挡,降水少,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下游西南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降水较多,且周围多高大山脉,以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综合能力。第(1)题,根据雅鲁藏布江流经区域的气候等条件可以判定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再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分析得出该河上游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这与区域地形有关;下游以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为主,这与区域地形及水汽来源有关。第(2)题,辫状水系多形成于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地区。据此结合地形及水流情况分析。第(3)题,沙丘形成于堆积作用。冬春河床裸露,沙源足,加上强劲的风力而成。第(4)题,雅鲁藏布江中游近年土地沙化面积增加,有人为的原因再加上自然地形、风力影响所致。
(1)根据雅鲁藏布江流经区域的气候等条件可以判定,该河上游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这是因为上游地区海拔高,受高山阻挡,降水少;该河下游以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为主,这是因为雅鲁藏布江谷地面向西南开口,使得西南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且周围多高大山脉,降水较多。
(2)辫状水系多形成于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地区。雅鲁藏布江洪水期含沙量大;洪水流出上游出山口,进入比较开阔的河谷,这里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流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
(3)沙丘形成于堆积作用。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劲,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
(4)结合上题,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沙土来自于流水的搬运及风力的吹蚀、堆积作用。近年土地沙化面积增加,是因为从上游及支流带来的泥沙在中游河段沉积量增加,沙滩面积扩大;中游河段人口密集,农业发达,过度开垦导致土地沙化增加;冬春干旱季节,风力作用扩大沙化面积,最终导致沙漠化土地的扩展。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有一狭长平缓地带,位于阿拉伯海与西高止山之间。这里大多数时间河流流速平缓,河流沿着低矮的海堤流淌数百千米。夏季风盛行时,海水漫过海堤向河流倾泻而来,而后的集中降雨在短暂的时间里又造成河水漫堤的“灌海”现象,从而形成海水和河湖水系交汇的地理奇观——“回水”,这片海水与河水的交汇区域称为回水区。
喀拉拉邦的贝里亚尔野生动物保护区丛林茂密,野生动物丰富,贝里亚尔湖为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每年1—4月份是游客乘船观赏亚洲象、孟加拉虎等陆地野生动物的较佳时间。图甲示意喀拉拉邦局部地区,图乙示意印度城市科钦的气候特征。
(1)说明“回水”现象多形成于夏季风盛行时的原因。
(2)说出“回水”现象发生时回水区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成因。
(3)请从气候角度推测游客多选择1—3月前往贝里亚尔湖观赏陆地野生动物的原因。
【答案】(1)夏季风推高海水水位,海水越过低矮的海堤进入河流;夏季风盛行时,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降水;大量雨水汇入,河流水位上升,漫过海堤倒流入海。
(2)洪涝(灾害);原因:该季节,夏季风强盛,海水大量倒灌;降水充沛,汇水快,河湖水位暴涨;该区域地域狭小而平缓,蓄水排水能力差;因此洪涝多发。
(3)1-3月是咯拉拉的旱季,晴天多,便于出行;降水少,树木落叶,视线好;天气较凉爽舒适;陆地饮水源减少,野生动物到湖边饮水,观赏到野生动会机会大。
【解析】试题考查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
【详解】(1)由材料“夏季风盛行时,海水漫过海堤向河流倾泻而来,而后的集中降雨在短暂的时间里又造成河水漫堤的灌海现象”可知,“回水”指的是海水和河水在短时间相互补给,原因是夏季风盛行时,夏季风推高海水水位,海水越过低矮的海堤进入河流;该地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大,大量雨水汇入时,河流水位上升,漫过海堤倒流入海。
(2)“回水”现象发生在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回水区易发生洪涝灾害,成因可结合材料“夏季风盛行时,海水漫过海堤向河流倾泻而来,而后的集中降雨在短暂的时间里又造成河水漫堤的灌海现象”来回答,夏季风强盛,海水大量倒灌;降水充沛,汇水快,河湖水位暴涨;该区域地域狭小而平缓,蓄水排水能力差;因此洪涝多发。
(3)从乙图中可看出, 1-3月是咯拉拉的旱季,晴天多,便于出行;降水少,树木落叶,视线好;该地为热带,此季节天气较凉爽舒适;此时为旱季,陆地饮水源减少,野生动物到湖边饮水,观赏到野生动的机会大。
14.【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玻璃栈道是由钢化玻璃凌空高架在悬崖峭壁上形戒的旅游观光悬空透明栈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开始修建玻璃栈道,在玻璃栈道上除了体验惊险、刺激之外,还可以欣赏美景。图10为河南云台山玻璃栈道景观图。
分析旅游景区玻璃栈道兴起的原因并提出在管理上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原因: 玻璃制造与加工技术水平提高;在玻璃栈道上视野更开阔,可全方位观景;在玻璃栈道上可以体验惊险、刺激;玻璃栈道丰富了旅游资源,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措施: 控制进入玻璃栈道的游客数量,(避免拥堵、踩踏等造成意外事件);设置安全警示牌(或游客较多时进行必要的疏导);玻璃栈道定期进行安全维护,避免存在安全隐患。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旅游景区玻璃栈道兴起的原因、管理措施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旅游景区玻璃栈道兴起的原因,可以从玻璃制造与加工技术水平提高、丰富了旅游资源、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等方面回答,采取的措施可以从控制进入游客数量、设置安全警示牌、定期进行安全维护等方面回答。
15.林蛙俗称雪蛤,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一种蛙类,属于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因林蛙有一定的食用、药用价值,导致其被捕猎的现象十分严重。林蛙有秋季下山在河流中越冬,春季产卵后上山的特殊习性。不法分子经常利用林蛙的该生活习性在山脚下竖立起近1米高的塑料膜,以此来拦截林蛙并进行捕猎。
试从林蛙生活习性的角度,分析这种捕猎方式的危害,并提出保护林蛙的措施。
【答案】危害:导致幼小的林蛙不能通过,被迫重返山林,冬季在山中被冻死;大量被捕 获的林蛙不能到河床,来年春天没有林蛙产卵,林蛙数量骤减甚至灭绝。
保护措施:依法拆除塑料膜,禁止过渡捕猎;人工养殖林蛙;保护好森林与河流等柄息地 的环境;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读图析图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捕猎对林蛙的危害以及保护措施,需要结合基础知识,抓住图文材料关键信息分析答题。
【详解】由材料可知,林蛙有秋季下山在河流中越冬,春季产卵后上山的特殊习性,不法分子经常利用林蛙的该生活习性在山脚下竖立起近1米高的塑料膜,以此来拦截林蛙并进行捕猎,这种捕猎方式导致幼小的林蛙不能通过,被迫重返山林,冬季在山中被冻死;大量被捕获的林蛙不能到河床,来年春天没有林蛙产卵,林蛙数量骤减甚至灭绝。保护措施:依法拆除塑料膜,禁止过渡捕猎;人工养殖林蛙;保护好森林与河流等柄息地 的环境;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