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试卷中出现比较陌生、不熟悉的抽象图时,将其转换为平时比较熟悉的直观图,就能很快找到解题的切入点,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下面以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的一组地理选择题为例,分析如何将抽象图转换为直观图。
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4,完成10~11题。(来自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文综地理试题)
图4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D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B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入海口的流水侵蚀与堆积作用,要求同学能根据文字与坐标图中隐藏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第10题:河流入海口一般以河流堆积与海水侵蚀作用为主。根据文字信息可知,坐标图中的纵坐标是指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有些年份,两点间距离较近;有些年份,两点间距离较远。但两点间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并没有直接信息。这时需要在理解材料与图的基础上,进行图形转换。
首先画出某年水深2米线示意图(图1)
(图1)
然后画两点间距离变近,即2米水深线向海岸移动示意图(图2)
(图2)
最后画两点间距离变远,即2米水深线向外海移动示意图(图2)
(图3)
根据转化后的图中信息对比,可以轻松判断: 水深2米的位置距起始点距离变近,说明海底的变深,即海底以侵蚀为主;距离变远则说明海底变浅,即海底以堆积作用为主。
图中两点间距离在1975年至1978年间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逐渐缩小。故当地流水作用是先淤积为主,后侵蚀为主。故D正确。
第11题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1992~1997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近,说明是海水侵蚀加剧,河流淤积减少。即河流输入海洋的泥沙总量(输沙量)减少。
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较强,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的泥沙量减少,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下渗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因此黄河的入海径流量和含沙量都会增加;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入海水量增加,故C、D错。
附:【知识链接】
对比影响含沙量、输沙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