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外缘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 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2. 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1. D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1982—2000年,甲城市市中心人口由多到少,密度减小,乙城市市中心人口由少到多,密度增大,两城市的变化特征明显不同,A错误;1982—2000年,甲乙两城市外缘人口数量都增加,密度增大,变化特征相同,B错误;从城市用地面积和人口密度判断,甲城市均高于乙城市,说明甲城市人口规模大于乙,故C错误;2000年甲城市市中心和外缘人中密度都比乙城市大,因此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故D正确。
【2题详解】
根据城市中心商务区用地集约、建筑物高大稠密的规律判断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距M处约8-10千米处,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出现在P处,①错,②对;甲城市N处2000年常住人口密度增加,说明市中心人口外迁形成卫星城,人口密度形成次高峰,③对;乙城市1982~2000年间常住人口密度自市中心向外逐渐降低,且人口密度无突然增加区,说明乙城市的规模小,服务范围小,在Q处没有形成卫星城,④错,故选B。
【点睛】注意曲线对应的纵轴、横轴数值,1982年甲城市常住人口密度大,城区范围大,人口规模大于乙城市。经济发展,城区范围扩大,人口总量可能增加。甲城市的等级高,规模大,服务范围大于乙城市。中心商务区楼房相对高度大,位于距M处约8-10千米处。
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 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 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 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 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 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4. 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A. 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答案】3. B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
【3题详解】
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与江苏省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
4题详解】
从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老,劳动力充足。
下图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 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 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 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 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6. 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 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 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 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答案】5. A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
【5题详解】
B项根据该省人口总量略有下降,故人口密度变化不大;错误。C项,根据改善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快,故判断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人口迁入;错误。D项,由于总人口基本不变,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7%上升到40%,故判断增长不到50%;错误。故选A项。
【6题详解】
根据改善的自然增长率为正数,故判断造成总人口下降的原因不是人口自然增长引起的。而影响人口数量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增长,故选D项。
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 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A. 收入水平高 B. 远离东部
C. 人口数量少 D. 经济落后
8. 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A. 棉花 B. 甜菜
C. 橡胶 D. 青稞
9. 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 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 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 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 说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答案】7. D
【解析】
【7题详解】
据图可知A地人口大量外迁,而迁入的少,故可推断A点所示省(市、区)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故选D。
【8题详解】
根据题意易知B为西藏自治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青稞。故选D。
【9题详解】
由图易知仅有3个省(市、区)净迁移率大于10%。故选C。
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10. 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 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 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 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11. 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 环卫人员 B. 中小幼教师
C. 工程技术人员 D. 建筑设计师
【答案】10. 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表中迁入、迁出人口的年龄段,该地有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入。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C对。劳动力人口技术水平低,不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A错。人口迁入不能扩大环境人口容量,B错。减缓区域人口老龄化进程,D错。
【11题详解】
表中数值表示,有大量0-14岁人口迁入郊区,需要入学接受教育。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中小幼教师,B对。郊区人口大量迁入,与增加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建筑设计师的关系不大,A、C、D错。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12. 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 迁入率持续上升 B. 迁出率持续降低
C. 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 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13. 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
A. 上海 B. 安徽 C. 湖南 D. 河南
【答案】12. D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12题详解】
结合图示曲线变化反映:迁入率波动变化;迁出率波动下降;故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波动上升,故D项正确。
【13题详解】
图示迁入率始终高于迁出率,故为净迁入地区,只有A上海符合。
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回答下列各题。
14. 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15. 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A. 人口密度 B. 人口容量
C. 人口构成 D. 人口素质
16. 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
①华南妈祖文化
②江南水乡文化
③华北平原文化
④荒漠绿洲文化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14. D
【解析】
试题分析:
【14题详解】
生态移民就是由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人口迁移。三峡区移民是为了修建水库而进行的移民为工程移民,东部知青迁入西部边疆是国家政策,属于政治因素。
【15题详解】
有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过程,一定要考虑迁入区人口容量,否则会带来因人口迁入诸如:人口压力、资源紧张、社会稳定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16题详解】
我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各地区文化存在差异。京津沪地区位于华北地区,故应该是华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特点。
考点:该题考查人口迁移及文化差异。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7. 城市化过程往往导致城乡间出现巨大差异,下列要素可能缩小城乡间差距的是( )
①建筑
②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
③交通
④信息技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8. 在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 )
①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
②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
③城市景观转变为乡村景观
④区域文化特色得到强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③
19. 城市化过程中往往出现压低地价招商引资的现象。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讲,该现象对城市的影响是( )
A. 削弱城市发展后劲,透支城市未来的发展 B. 蚕食耕地,危及粮食安全
C. 抬高农民进城创业“门槛” D. 城市空间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答案】17. B
【解析】
【17题详解】
城市化过程中,城乡间的建筑、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将出现较大差异,但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将使城乡差距大幅缩小。选B正确。
【18题详解】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等,是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乡村景观转变为城市景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渗透,区域文化特色被弱化,①②正确,所以该题选A。
【19题详解】
“蚕食耕地,危及粮食安全”是从农业角度说的;“抬高农民进城创业‘门槛’”是城市建设巨额投资的结果;压低地价招商引资这种城市化过程往往只讲城市空间扩张,而忽略经济实力的提升,削弱了城市发展的后劲,透支城市发展的未来,故该题选A。
根据下表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20. 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是( )
A. 城市数目 B. 工业总产值
C. 城市人口 D. 城市人口比重
21. 下列因素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的是( )
A. 小城镇和乡村地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B. 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
C. 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D. 城区与小城镇和乡村地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
【答案】20. B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详解】
城市化进程中主要的动力是第二产业工业,但是一个城市的经济越繁荣,城市化水平越高跟第三产业有密切的联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比例变化经历““一、二、三;二、一、三;三、二、一”三个阶段。故B错误。
21题详解】
逆城市化是指市区经济衰落、环境恶化,人口持续向郊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过程。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城乡之间交通更加便捷,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都是逆城市化得条件,故A、B、D正确。C项是城市化得表现,故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考查城市化的特点
【知识拓展】逆城市化与郊区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过程。一般将城市化阶段分为:起步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而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注: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读图“城市温度与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变化关系图”,回答下列各题。
22. 下列判断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③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不相关
④该城市职能为政治、文化中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3. 由此必然会带来的现象有( )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②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
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④城市环境恶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22. A
【解析】
试题分析:
【22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面积越大,市区温度越高;城市人口越多,温度越高。温度越高城郊温差越明显,热岛效应越明显,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正相关。图中无法反映城市职能,以上分析故A正确。
【23题详解】
城市化得三个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矿大。由图可知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市区气温增加,郊区气温相对较低,故会形成城郊热力环流。城市人口增加导致城市化水平提高。故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城市温度与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变化关系
“潮汐车道”是可变车道,是指根据早晚交通流量不同的情况,在有条件的道路,使某一车道不同时段内的行驶方向发生变化。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4. “潮汐车道”设置的最主要目的是( )
A. 增大城市道路通行面积 B. 减少城市交通事故
C. 美化城市道路 D. 合理配置道路资源
25. 为了应对出行高峰,科学引导与缓解交通压力,2013年9月12日北京市首条“潮汐车道”正式开通。每日17时到20时,北京市朝阳路京广桥至慈云寺桥主路方向的一条社会车道改为“潮汐车道”,其余时段维持现状通行。由此可以判断该“潮汐车道”( )
A. 为进城方向 B. 为出城方向
C. 使居住地与工作地的距离缩短 D. 可明显减轻城市污染
【答案】24. D
【解析】
【2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潮汐车道是“指根据早晚交通流量不同的情况”而设置的一种可变车道,说明设置潮汐车道的主要目的是合理配置道路资源,从而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25题详解】
17:20是下班时间,此时以出城车辆为主。潮汐车道的主要作用是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不能缩短居住地和工作地的距离,也不能减轻城市污染。
如图为某城镇年内风频统计及工业区划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6. 关于该城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工业区位较为合理
B. 一定位于南亚
C. 东南部适宜规划仓储物流中心
D. 没有商业中心
27. 新兴国家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在城市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下列描述与实际最不相符的是( )
A. 无序扩张,环境质量下降 B.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C. 教育配套滞后,学校不足 D. 劳力紧缺,退休年龄推迟
【答案】26. C
【解析】
试题分析:
【26题详解】
读图,造纸厂有严重水污染,不应布局在河流上游,A错。根据图中风频图判断,该地盛行东北风和西南风,可能位于南亚或东南亚,B错。东南部面积较大,地价便宜,交通便利,适宜规划仓储物流中心,C对。各城镇都有商业中心,D错。
【27题详解】
新兴国家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因规划不合理,出现无序扩张、环境质量下降,A较相符。可能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问题,B相符。教育配套滞后,学位不足,C相符。新兴国家不会出现劳力紧缺,退休年龄推迟问题,D最不相符,选D。
考点:城市工业区布局的原则,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据英国广播公司2013年6月18日报道,英国《卫报》刊登专栏作家希尔顿的文章说,中国的城市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场运动,按中国政府计划,到2025年之前,70%的人口都将住到城市里。要实现这个目标,今后12年里,中国2.5亿的农村人要搬家。而这种趋势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多问题。读我国建国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迁图。
回答下列各题。
28. 最能体现中国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是
A. 城市人口总数 B. 城市数目总量
C.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D. 城市用地规模
29. 关于我国城市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城市人口比重一直上升 B. 城市化水平非常高
C. 2010年城市人口可能超过农村人口 D. 1950—2000年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30. 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上升的原因是
①工业已转向资本密集型
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二、三产业较快发展
④行政区划调整及户籍改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28. C
【解析】
【28题详解】
城市化的标志中,最主要的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所以最能体现中国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对;其它不是最主要的体现,ABD错,所以该题选C。
【29题详解】
读图我国城市化水平1970年之前先上升后下降,1970年之后,一直上升,故A错误;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小于70%还比较低,故B错误;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上,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故C正确;材料中根据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不能推导人口的增长速度,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30题详解】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较快发展,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农村劳动力,行政区划调整以及户籍改革,促进了城市化,导致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②③④对,所以该题选D。
如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城镇发展示意图。该地区在专业村、专业乡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其中,柳市的五金电器、白石的橡胶制品在国内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1. 关于该地区城镇发展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城镇间距离扩大 B. 城镇人口增加
C. 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D. 城镇数目增多
32. 下列有关1998年该地区城镇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乐清的服务范围较柳市小 B. 虹桥提供的服务种类较乐清多
C. 芙蓉和柳市的城镇服务功能相同 D. 乐清与柳市的服务范围有可能重叠
【答案】31. A
【解析】
【3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随着城镇密度的增大,城镇间距离在缩小,城镇人口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城镇数量也在增加,A叙述错误,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的答案,因此正确答案选择A。
【32题详解】
读图可知,乐清的城镇等级高于柳市,因此服务范围较大的是乐清,A错;虹桥的城镇等级低于乐清,因此提供的服务种类较乐清少,B错;柳市的城镇等级高于芙蓉,因此其服务功能多于芙蓉,C错;不同等级的城镇的服务范围可能是重叠的,D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读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密度与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33. 住宅区密集分布的区域是( )
A. 0—2千米处 B. 2—3千米处
C. 3—5千米处 D. 6—7千米处
34. 距市中心2千米内常住人口密度并不最高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A. 交通通达度低 B. 环境质量差
C. 地租昂贵 D. 服务设施差
【答案】33. C
【解析】
【33题详解】
第15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郊区不断城市化,郊区人口不断增长,而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下降,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人口密度最大在3~5千米处。所以C项正确。
【34题详解】
第16题距市中心2千米内,离市中心越近,土地价格越高,用于付租能力最强的商业活动。
城市化过程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等过程。如图示意我国四个省(市、自治区)2000年土地城市化质量的差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注:城市用地人口密度等于城市人口除以城市用地面积;城市用地经济密度等于城市产生的GDP除以城市用地面积。
35. 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出关于四省市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最合理 B. 上海的城市化质量最高
C. 重庆的城市化速度最快 D. 贵州的滞后城市化程度最高
36. 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但城市用地经济密度却小于上海,与其相关的因素是
A. 地形起伏较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 第一产业发达
C. 城市用地较为完整 D. 城市化水平较高
【答案】35. B
【解析】
【35题详解】
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主要内容掌握,据图可知上海的城市用地人口密度较小,且城市人均GDP,即城市用地经济密度除以城市用地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几个省区,因此上海的城市化质量最高。
【36题详解】
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主要内容掌握,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但城市用地经济密度却小于上海,说明重庆城市人均GDP远小于上海,主要是因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读某省城市、工业相关数据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37.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 )
A. 城市工业产值增加 B. 城市人口总量增加
C. 城市面积扩大 D. 城市数量增加
38. 图中反映出该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是( )
A. 城市化不利于工业化 B. 工业化限制城市化
C. 城市化与工业化无关 D.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答案】37. C
【解析】
试题分析:
【37题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该省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为城市面积扩大。城市人口总量与城市数量在图中未体现。
【38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即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工业化推进城市化进程。
考点:本题组考查城市化问题。
点评:本题组结合地理统计图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调运能力。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1)读图例,明确各柱体代表的含义。(2)城市人口总量不等于城市人口比重。(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即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工业化推进城市化进程。
如图为“2013年春节期间深圳某大街‘空城’一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9. 造成深圳某大街2013年春节期间“空城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逆城市化加速 B. 务工人员返乡
C. 人口老龄化加剧 D. 旅游人数增多
40. 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发展内涵的合理途径是( )
①提高城市人口素质
②扩大农业耕地征用
③增加城市建筑密度
④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9. B
【解析】
【39题详解】
由题,深圳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是人口迁入较多的地区,根据题目中“2013春节期间”,判断造成深圳某大街2013年春节期间“空城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务工人员返乡。
故选C。
【40题详解】
目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环境污染、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严重,提升城市人口素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发展内涵。因此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二、综合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2年春运从1月8日起,为期40天。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人口流动数量饼状图。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人口迁移示意图。
(1)春节前、后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分别为( )
A.城市→农村,农村→城市
C.城市→城市,农村→农村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近年人口流动的特点。
(3)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原因。
(4)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A
(2)人口流动的数量和规模增大。
(3)主要原因:人口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迁出地区;人口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迁出地区;人口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迁出地区。
(4)广东 上海 北京 开发资源和边境贸易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特点,方向及原因。
【详解】(1)目前我国人口主要迁移方向是由内陆迁移到沿海经济发展区,由农村迁移到城市。春运期间,春节前是务工人口返乡过节,主要人口流动方向是城市→农村。春节后是务工人员外出务工,人口主要流动的方向是农村→城市,故A正确。
(2)根据材料二中我国人口流动数量饼状图。可知人口流动数量从2000年的14439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6139万人,十年时间增加111700万人,可知人口流动的数量和规模增大,占总人口比例增大。
(3)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主要是人口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迁出地区,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迁出地区,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迁出地区。
(4)从图中可知,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上海、北京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的省市。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和矿产资源开发、边境贸易的发展有关。
【点睛】中国国内人口迁移
阶段 |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
特点 |
人口频繁地迁移 |
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
迁移 方向 |
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安史之乱”: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靖康之难”:人口继续南迁 |
净迁出地区有辽、鲁、沪、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入和迁出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 |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
原因 |
戍边、流放、逃难、避税和经商,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等 |
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较大 |
各地之间巨大收入差异;农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
4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________、________城市(填代码),原因是________。
(2)A、C、D三个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
(3)促进A城市发展和限制其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C城市位于________地貌上。
(4)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按目前图中展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会再形成一个城市,将这座城市用字母F注在图中。
【答案】(1)B和C 地形以平原为主,水源充足,交通(水运)便利
(2)矿产资源丰富
(3)铁路运输 气候干旱 河口三角洲
(4)旅游 在B、C、D、E四城市间的铁路交会处标F。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发展受到的限制因素及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综合性比较强。题目最后还有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预测,要求考生能灵活处理,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体现了高考既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又要考查学生能力的要求。做题时,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图,并对图例比较熟悉,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本题。
(1)最早形成城市的城市是B、C,原因是B处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形成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宽阔;C处位于河流的入海口,河流下游的三角洲上。
(2)A、C、D附近有丰富的资源,图例中并未涉及,要求学生基本功扎实,具有较高的灵活应变能力,故A、C、D三个城市兴起的共同因素是矿产资源丰富。
(3)A城市位于河流沿岸、铁路沿线,故铁路运输成为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准确判断铁路图例是本题的关键。A城市周围高山环绕,位于沙漠地区,因此,气候干旱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不利因素。C则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区。
(4)E城市位于铁路沿线,交通方便,周围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应是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图中最有可能形成城市的地方是BC、ED的交点,位于三条铁路的交汇处,又位于河流沿岸,体现了城市的兴起是受到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点睛: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可以称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