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解析】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考法一结合行车油耗考查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
某人驾车匀速从下图中的a地到达e地,单位距离油耗仅受地形影响而变化,道路中相邻两个小黑点之间的油耗相同。据此完成1—2题。
1.行程中,a→b、b→c、c→d、d→e四路段中,一直上坡的是
A.a→bB.b→cC.c→dD.d→e
2.推测b→d段绕行c地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森林B.地形C.耕地D.村落
【答案】1.B 2.B
【解析】1.道路中相邻两个小黑点之间的油耗相同,若一直上坡应该是耗油量增加,故小黑点之间距离应该逐渐缩小,结合图中可以判断b→c符合。故选B。
2.b→d中间有森林分布,可以判断多山地,故道路绕行至c地,以避开坡度较陡的地形,减小坡度。所以推测b→d段绕行c地的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地形。故选B。
考法二结合区域景观,考查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
读我国南方某山区某聚落分布情况,回答1—2题。
1.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B.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D.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2.下列措施中,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A.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B.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
C.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D.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
【答案】1.D 2.D
【解析】1.由图可知,图示地区的聚落三面临河,选择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主要是考虑该地高于洪水位,河流进入汛期,可以起到防御洪水的目的。故选D。
2.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虽然短期内能获得一些利益,但势必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也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同样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故选D。
考点三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其大小受下列因素影响。
(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3)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北方因气候较为干旱属资源型缺水,南方则多属于因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①开源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②节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提高节水意识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
(1)特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2)存在问题: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3)对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
3.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①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②地区分布不平衡;③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约占71.6%);④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②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③国际能源(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冲击较大。
(3)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能源(石油)储备体系;②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④稳定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等;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⑦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的发展。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①开源: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A.葫芦岛B.秦皇岛C.大连D.烟台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成本过高B.破坏环境C.资源量不足D.市场需求不足
【答案】1.B2.A3.A
【解析】1.读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图可知,甲、乙两地年平均气温≤﹣4℃的日数介于20~40之间,丙、丁两地年平均气温≤﹣4℃的日数介于0~20之间。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应当越厚,据此可排除C、D两项;甲地位于渤海内部,远离海岸,海水相对较深,受海洋影响大,虽纬度略高但水温较高,因而结冰期较短且海冰较薄。而乙地位于渤海边缘,靠近大陆,海水较浅,受大陆影响大,虽纬度略低但水温较低,因而结冰期较长且冰层厚。故选B。
2.比较四个城市,葫芦岛市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4℃的日数介于60~80之间,说明当地海冰结冰期最长、厚度最大,因而单位面积的海冰资源最丰富。故选A。
3.海冰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但目前渤海海冰没有大规模开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过高。故选A。开采海冰基本不会破坏环境,B项错;图文资料显示渤海海冰资源丰富,C项错;周边地区水资源紧张,市场需求量大,D项错。
考法一结合区域资源统计表考查土地资源的利用(题型预测:选择题)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松嫩平原南部。下表示意1986—1996年前郭县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状况(单位:km2)。据此完成1—2题。
|
林地 |
草地 |
水域 |
居住、工业用地 |
未利用土地 |
水田 |
旱田 |
1986 |
393.97 |
1 368.74 |
461.50 |
262.79 |
385.48 |
350.97 |
2 806.01 |
1996 |
313.19 |
882.26 |
482.46 |
259.72 |
630.03 |
563.48 |
2 898.31 |
变化(%) |
-20.5 |
-35.5 |
+4.5 |
-1.2 |
+63.4 |
+60.6 |
+3.3 |
注:未利用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岩石砾地等。
1.前郭县在1986—1996年期间,土地利用转化的主要表现是
A.大面积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土地B.旱田分布范围基本未变
C.大量林地、草地转化为水田D.由以旱田为主转变为以水田力主
2.前郭县在1986—1996年期间土地利用转化带来的影响是
A.生态环境改善B.农业污水增加C.生物多样性增加D.土地质量上升
【答案】1.A2.B
【解析】1.土地开发利用一般是先易后难。前郭县率先开发的旱田区域应为水热条件较好区域,开发过程中也形成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新转化水田部分,应主要来自旱田的转化。以此类推,草地大量减少是因为转化为旱田,或开发不当而成为未利用地;森林转化为旱田或草地;未利用地增加主要是由于有大面积草地在这一期间转化。期间旱田面积变化很小,但是分布区域已发生较大的变化;水田明显增加,但依然以旱田为主。故选A。
2.区域大量林地、草地遭到破坏,土地退化,未利用地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种植面积增加,特别是水田增加,更多的农药、化肥及其他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源污染加剧。故选B。
考法二结合全国能源利用资料考查风电利用(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8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质量检测)“弃风限电”是指在风电机组设备状态正常、风况良好的情况下,风电场被迫暂停一些机组发电的现象。下图示意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局部地区弃风率。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省区“弃风限电”的原因最可能是
A.辽宁省电力需求量大
B.吉林省电力资源丰富
C.黑龙江省核电发电量大
D.内蒙古自治区风能缺乏
2.降低弃风率的有效措施是
A.加强能源调配与管理
B.改变风电的时空差异
C.扩大风电场建设规模
D.减少资金和技术投入
【答案】1.B2.A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弃风限电”源于当地能源丰富,不需要靠风能等来发电,同时当地距电力高消耗区较远,风电不能及时输出,导致“弃风限电”。故选B。
2.加强能源调配与管理可以为风电找到市场,可以及时调控电量分配,降低弃风率,A正确;风来自自然界,建风电场改变不了风电的时空差异;可以在风电运行情况好的地区适当加快建设进度,但对风电利用率很低的地区在解决严重弃风问题之前原则上不再扩大风电建设规模;该工程需要增加资金和技术,B、C、D错。故选A。
考点四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危害及措施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 |
成因 |
危害 |
防御 |
台风 |
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
强风:掀翻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破坏 特大暴雨:造成河堤决口,水坝崩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村镇 特大风暴潮:破坏海堤,淹没岛屿 |
加强监测和预报,及时预防;营造沿海防护林 |
暴雨洪涝 |
连续性暴雨或短时间大暴雨 |
淹没工厂、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造成地面建筑物倒塌 |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建立洪水预警系统 |
干旱 |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
保护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 |
寒潮 |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
强烈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牲畜遭受冻害;交通、通信受到影响 |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预报和警报,提前为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
2.主要的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
灾害类型 |
成因 |
多发区 |
危害 |
滑坡 |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
分布于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
泥石流 |
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
1.自然灾害的分布
(1)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2)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灾情的大小与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程度等有关。
3.防灾措施
(1)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2)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