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四个农业区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制约甲农业区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水源
2. 图中四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
A. 甲地区要大力发展水田农业
B. 乙地区要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
C. 丙地区要注意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 丁地区要大量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1. A
【解析】
【1题详解】
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甲位于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不足,不利于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土壤、地形和植被均不是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故B、C、D项错误。
【2题详解】
甲地位于西北地区,根据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故A项错误;乙地位于云贵高原地区,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应重点发展立体农业,故B项错误;丙地位于华北平原地区,多盐碱地,故该地区农业发展要注意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项正确;东北地区应该发展商品谷物种植业,但大量开垦荒地,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故D项错误。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南北跨纬度广,东西距海远近差异大,导致地理环境差异显著。由于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引起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 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形
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地形
4. “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影响山西人爱吃醋的自然地理背景是
A. 气候大陆性强.空气干燥
B. 制醋历史悠久,品质好
C.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调味晶缺乏
D. 饮用水中钙含量大,吃醋不易形成结石
【答案】3. C
【解析】
【3题详解】
南方地区为湿润地区,故适宜水田农业发展;北方地区为半湿润地区,故适宜旱地作物种植;西北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故不利于种植业发展,而以畜牧业为主。结合题干,形
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降水的差异,故C项正确。
【4题详解】
山西人爱吃醋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温差较大,水土碱性大,而醋的酸性正好能中和碱性,吃醋可以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故D项正确。
【点睛】农业的区位因素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某消费者在京东商城网上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他利用网店的货物追踪查询功能,得到下表的结果。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 表中的货物追踪查询系统运用了
A. GIS和数字地球
C. GPS和GIS
6.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下面运用该技术的是
A. 手机打车软件
C. 骑自行车出行
【答案】5. C
【解析】
【5题详解】
遥感技术是对某地理事物的变化进行监测需要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故表中货物追踪查询系统运用了GPS和GIS,故C项正确。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故手机打车软件属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A项正确。
【点睛】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里描写的蒙古大草原,令人心驰神往,然而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已经大大退化,很多地方产生了沙漠化的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7. 近几十年来,内蒙古大草原退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异常
8. 防治内蒙古草原退化的有效措施是
A. 植树造林,扩大绿地面积
C. 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益
【答案】7. C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题干,近几十年来,是短时间的变化,主要考虑人为原因,故A、B项错误;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草地放牧牲畜密度过大,超出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行为,故C项正确,D项错误。
【8题详解】
考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位于半干旱地区,水源不足,不适合植树造林,故A项错误;应该退耕还草,种草增加草地的面积,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故B项正确;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要适应,加快工业化进程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故C项错误;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导致草场面积减少,不利于区域环境的恢复,故D项错误。
读1990-2010年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森林面积净变化(单位:每年百万公顷)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9. 世界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 二氧化碳减少
C. 冰川体积增大
10. 导致亚洲森林面积净变化的原因最可信的是
A. 从毁林到造林
C. 伐木与深加工
【答案】9. D
【解析】
【9题详解】
据图可知,世界森林面积的变化表现为森林面积大量的减少,所以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故A项错误;全球降水的变化与森林面积变化关系较小,故B项错误;森林面积减少,会导致二氧化碳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亚洲森林面积增加最多,选项中的伐木、开矿、都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小,完全禁伐是不实际的,故B、C、D项错误;只有加强造林,从以前的毁林到现在的造林才可行,故A项正确。
我国为了改善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規模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1. “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环保功效是
A. 净化空气
12.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A. 调节气候
【答案】11. D
【解析】
【11题详解】
考查森林的主要功能。“三北”防护林主要指的是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主要的环保功效是防风固沙,故D项正确;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减弱噪声是城市森林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故A、B、C项错误。
【12题详解】
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可以涵养水源,减弱水土流失,故C项正确;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净化空气不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主要功能,故A、B、D项错误。
【点睛】森林的作用
河流中上游、坡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平原农田周围——保护农田、繁衍物种
荒漠地区——防风固沙
园林区——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道路两旁——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读我国四大牧区草原退化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3. 从图中可判断
A. 四川牧区草原退化面积不变
C. 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
14. 为恢复草原牧区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轮牧退牧
C. 发展种植农业
【答案】13. C
【解析】
【13题详解】
据图可知,四川牧区草原退化率是增加的,说明退化面积发生了改变,故A项错误;青海牧区草原退化率变化最大,故B项错误,C项正确;图中显示甘肃牧区草原退化率增加,说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
【14题详解】
图中显示的问题是草场的退化,可以实行轮牧退牧等措施防治草场退化的问题,故A项正确;游牧不符合当前的发展方向,故B项错误;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故C项错误;多打机井会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不利于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故D项错误。
石漠化主要指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5. 石漠化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是
A.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16. 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 风化作用
【答案】15. D
【解析】
【15题详解】
考查区域的环境问题。内蒙古高原属于土地的荒漠化,故A项错误;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地区土地的荒漠化,故B项错误;黄土高原的问题是水土流失,故C项错误;云贵高原多石灰岩分布,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石漠化,故D项正确。
【16题详解】
红漠化是红壤分布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而出现的红壤裸露现象,故自然原因为流水侵蚀,C项正确。
【点睛】石漠化的分布及成因
石漠化的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自然原因有:该地石灰岩广布,加上暴雨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毁林开荒、滥垦乱伐、不合理的垦殖,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石漠化。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读热带雨林破坏对环境影响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7. 图中所示的雨林的作用是
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18. 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
②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
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 ①②
【答案】17. A
【解析】
【17题详解】
考查森林资源的主要功能。图中显示,通过植被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水分,说明雨林可以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故A项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稳定大气成分和净化空气,在图中没有体现出来,故B、C、D项错误。
【18题详解】
热带雨林的营养全部储存在生物体内,所以土壤非常的贫瘠,一旦植被被破坏,生态系统就被破坏,所以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结合选项,A项正确。
读某城市第一产业有关数据表,完成下列问题。
19. 2010年到2017年,该城市农业产值不断增加的原因是
A. 种植业产值持续增大
C. 牧业产值持续上升
20. 该城市农业发展的趋势可能是
A. 市场对农业的影响减弱
C. 农业从业人口不断增加
【答案】19. A
【解析】
【19题详解】
据图可知,从2010年—2017年,种植业的产值一直在增加,故A项正确;渔业产值,先增后减,故B项错误;牧业产值一直在减少,故C项错误;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故D项错误。
【20题详解】
结合图中的信息可知,市场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故A项错误;据种植业、牧业和渔业的相关数据可知,农业生产布局趋于合理,故B项正确;农业人口不断减少,故C项错误;图中农业产值在增加,但是农业产值的比重不能得出相关数据,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案例名称:区城开发
案例资料: 下图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城市和矿产分布图。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
划”中,图中甲阴影区位于天山北坡(麓)地区,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被列为重点开
发的城市化地区,乙、丙阴影区属于制开发的生态功能区。
案例思考:
(1)简析甲区域被列为重点开发区的有利条件。
(2)说出丙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答案】(1)甲区域位于天山北坡(麓)地区,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加之冰雪融水补给,水资源较丰富,环境承载力较强;(绿洲)农业发达;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亚欧大陆桥”经过,交通便利;城市密集,城市化(工业 化)基础好。
(2)土地荒漠化。 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营造绿洲边缘的防护林;在绿洲外围设置沙障;调整 农牧业结构;加强药材开发管理;解决农村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禁止过度开垦;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 建设过程中重视环保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西北地区为背景,考查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考查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从交通、基础设施、降水、工农业发展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甲阴影区位于天山北坡地区,来自大西洋的气流,遇到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当地夏季有冰雪融水补给,水资源较丰富,环境承载力较强;矿产资源丰富,多煤、铁、石油等资源;有铁路线经过,交通便利;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城市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善。
(2)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据图可知,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的荒漠化。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应多方面综合治理,如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营造绿洲边缘的防护林;在绿洲外围设置沙障;调整 农牧业结构;加强药材开发管理;解决农村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禁止过度开垦;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 建设过程中重视环保等。
【点睛】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22.实验名称: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实验过程:我省山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出现了较为突出的生态问题。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针对当地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思考:
(1)说出实验一模拟的外力作用。
(2)实验二观察到的甲、乙两容器中,砂土量较多的是哪个容器?说明该实验植被具
有的作用。
(3)通过以上实验,你对该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有何建议?
【答案】(1)流水侵蚀作用。
(2)甲。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3)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不随意开垦坡地;不滥砍滥伐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实验为背景,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据材料可知,在堆放5厘米厚砂土的模拟土坡上,均匀地浇注水流,并观察到土坡沿水流方向形成小沟,并不断加深,说明实验一模拟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2)据材料可知,乙图中的斜坡沙土上覆盖有草皮,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故甲、乙两容器中,砂土量较多的是甲。
(3)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通过实验可知,治理水土流失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不随意开垦坡地;不滥砍滥伐等措施进行治理。
23.探究名称:区城生态环境建设
探究资料: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过去多年青海湖水体面积不断缩。近年来,通过各方多年的不努力,青海湖及周边生态环境呈现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下图示意青海湖所处的位置。
探究思考:
(1)从气候、地形两方面描述青海湖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说明过去多年青海湖水体面积不断菱缩的自然原因。
(3)说明近年来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原因。
【答案】(1)气候特征:气温低,降水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气温年较差小;地形特征:海拔高,地势起伏大。
(2)深居内陆,降水少;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旺盛。
(3)退耕还草,恢复自然植被;合理放牧;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青海湖为背景,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考查水体面积缩小的原因,考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据图可知,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光照充足,白天气温较高,晚间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从地形上分析,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
(2)考查湖泊缩小的原因。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深居内陆地区,加上海拔较高,水汽较少,降水较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导致青海湖水体面积不断萎缩。
(3)近年来,通过各方多年的不努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退耕还草,恢复自然植被;合理放牧;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使得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开始良性发展。
24.调查名称:山西能源黃源的综合利用
调查资料:山西省焦煤黃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这些企业逐渐被关停。到2014年,山西省形成4个千万吨级的焦化园区。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调查思考
(1)说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煤产业的特点。
(2)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山西省关停小焦化企业的原因。
(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带来的积极影响。
【答案】(1)山西省焦煤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分散。
(2)小焦化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率低,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
(3)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山西能源黃源的综合利用为背景,考查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的特点,考查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据图可知,图中的煤矿资源分布广,该类企业所需生产技术水平低,靠近煤炭产地可降低运输成,市场需求量大,故山西省焦煤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分散。
(2)焦化厂规模小、数量多,冶炼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排放废气物多,故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20世纪90年代后期山西省关停小焦化企业。
(3)据材料可知,2014年,山西省形成4个千万吨级的焦化厂区,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助于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