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思维,是指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的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作为高考地理试题的核心内容,其思维过程在试题中是不断“聚焦”“变焦”和“定焦”的。由于问题产生的环境不同,对问题思考和命制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命题者需要有全局意识和动态思维,从不同视角准确地描述和展示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命制出意境深远、思想丰厚、有思维价值的高考地理试题,如例2。
例2(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Ⅲ卷第36题)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4)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首先,有效聚焦“思维”。该题三个问题涉及三类内容,三种思维拥有三种意境。因此,未来高考地理试题应着重提高三个思维层次的质量:第一,构建信息场域,为学生搭建主题背景,营造思维气氛,提供多维的信息支持,提高思维速度和质量。第二,找准问题契机,科学排列问题顺序,避免学生在应答过程中的思维阻断或思维跳跃,影响综合思维素养在试题情境下的形成。第三,要有一定的思维逻辑,有两种思维方式在地理学科中普遍存在,一种是“迁移思维”,包括同类知识之间或与异类知识之间内容与方法的迁移,如对同类自然地理要素的对比分析(地形、气候等)。一种是“批判思维”,打破原有思维逻辑模式,撬动背景信息引导下的新思维。高考试题设计要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给予学生质疑辨析的空间和机会,如对人类活动形式的主观评价与客观分析(思维对象、思维方法、思维成果)。
其次,适度变焦“问题”。此题设有“现象(含沙量)”“事物(桥)”和“产业(旅游业)”三个问题,彼此独立,互无联系,视角变化很大。因此,高考地理试题要重视问题提取与问题设计,要求信息具有资源性,开发潜力巨大,信息组织与要素组合灵活多变,富于弹性和张力,为孕育和产生问题奠定基础;问题具有可议性,探讨的空间很大,要调动学生思维力,形成学生思想力,促进学生发展力,为对话自然、倾听人类提供作料;答案具有结论性,创新的可能更大,问与答要有“共鸣”的环境,也要有“争鸣”的空间,问题个性化色彩浓厚。从问题层级上看,可以设计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识型问题、从低级到高级的能力型问题和从有限到无限的素养型问题;从质疑形式上看,可以有热点式质疑、探究式质疑、拼图式质疑、推论式质疑等多种形式;从设计方式上看,既要有“一杆到底”的深刻、有内涵、高效度的纵向思维问题,也要有“节外生枝”的多角度、有趣味、有价值的横向思维问题。不管怎样,高考地理试题所涉及的问题,都不能给学生一堆知识,而是要给学生一种逻辑。
最后,合理定焦“观点”。问题可以朴实的落地,思考却应该诗意的栖居。观察此题可以看出,三个问题朴实无华,但都充满意境、富于想象。试题中问题是描述现象(腐殖质多、含沙量少)、表现特征(多河流、少桥梁)和付诸实践(拓展旅游、说明理由)等,问题看似平铺直叙,但问题中呈现的节点却是试题构思的亮点。因此,高考地理命题,问题在低处,立意在高处,思考必须接地气;问题在眼前,答案在远方,思考应该借事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内格罗河流域的林景(植被繁茂)、水景(黑黄分明)、桥景(简单稀少),集中体现了当地人的生存环境、生命质量、活动形式和行为艺术。试题虽然是平面的,但问题和思考却是立体的、有温度的、有色彩的。这应该成为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