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中的圆形阴影部分表示四种农作物在北半球的分布区。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农作物类型与典型分布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A.①水稻、②咖啡、③甜菜、④黄麻
B.①冬小麦、②天然橡胶、③咖啡、④剑麻
C.①水稻、②玉米、③小麦、④棉花
D.①玉米、②油棕、③甜菜、④高粱
2.②③两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特点的相似之处是
A.农业生产经营都以家庭为单位 B.都是粗放型经营
C.农业生产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D.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某一近似圆状丘陵,现沿最高点、最高点向南、向北200米作三条东西的剖面线,其结果如图2所示。读图回答3~4题.
3.在丘陵东、西、南、北四坡中,坡度最大的是
A.东坡 B.西坡 C.南坡 D.北坡
4.该圆丘最可能位于
A.内蒙古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黄土高原 D.四川盆地
安徽省某镇是“蓝田花猪”的产地,当地政府积极推广使用“日光温室、猪圈、厕所和沼气池”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读图3回答5~6题。
5.二氧化碳进入日光温室有利于提高蔬菜产量,其主要原因是
A.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虽然不利于蔬菜有机质的积累,但能够提高蔬菜产量
B.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能保持日光温室的温度,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C.二氧化碳进入日光温室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蔬菜产量
D.二氧化碳进入日光温室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6.“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②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④开展综合利用,既发展了经济,又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图4为某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该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回答7~8题。
7.1980年与2010年相比,有关河流R以下的河段水文特征说法相符的是
A.河流的含沙量大 B.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C.河流的汛期长 D.河流中钙物质的含量小
8.该河流域的治理中,对R和T之间的河段的主要治理措施有
A.东侧坡大量植树种草,西侧坡大量修建梯田 B.两侧坡都大量植树种草
C.东侧坡大量修建梯田,西侧坡大量植树种草 D.两侧坡都大量修建梯田
读下面甲城地理位置图(图5)和城市用地结构图(图6),回答9~10题。
9.在甲城的城市用地结构图中,①是
A.商业用地 B.公园绿地 C.居住用地 D.行政用地
10.甲城的工业用地(图中②)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部,其主要原因是
A.远离河流以防止水污染 B.位于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以减轻大气污染
C.远离居住区以减弱噪声污染 D.远离农田以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
图7中左图展现了某一时刻地球晨昏线的分布,右图为该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气压分布图,据图回答11~13题。
11.说出最初获得左图资料的地理信息技术
A.RS B.GIS C.GPS D.GS
12.分析此时甲地气压性质及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低压,受副极地低压控制
B.高压,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低压,甲地此时增温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D.高压,甲地此时降温快,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13.有关海南岛该日天气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吹西北风,风速较大 B.气温回升,雨过天晴
C.吹东北风,气温降低 D.受冷空气影响,气压降低
读我国东部某历史名城分布示意图8,回答14~15题。
14.有关图中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B.交通运输的改善是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C.丰富的水能资源是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D.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不大
15.城中甲地为一钢铁厂,因城市发展需要,欲将钢铁厂迁往周边小城镇,下列四地中最适宜建钢铁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常住人口指经常居住在某一地区的人口(居住半年以上),它包括户籍人口、常住本地的外地人口和户口待定人口。图9、表1为我国某市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该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1%。据此完成16~17题。
表1
年份 (年) |
常住人口(万人) |
人口 性别比 |
户均人口数(人) |
农村人口比重(%) |
2000 |
358.30 |
100.58 |
3.38 |
62.03 |
2010 |
450.17 |
101.65 |
2.88 |
46.67 |
16.下列有关表1数据变化及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性别比变大是因为自然增长率低
B.常住人口的增长率较高是因为出生率高
C.户均人口数减少是因为人口死亡率的上升
D.农村人口比重减小是因为外来人口主要流向城市
17.关于该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0~14岁人口比重明显减小,可减少幼儿教育经费投入
B.15~59岁人口比重明显提高,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C.60岁以上人口数量增加最多,说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D.人口平均年龄下降明显,导致环境压力增大
图10为“甲、乙、丙、丁四地12月某日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回答18~20题。
?
18.甲、乙、丙、丁四地,按纬度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丁、丙、甲?
C.乙、丙、丁、甲 D.甲、丙、丁、乙
19.当丙地日出时,世界标准时是
A.昨日18时 B.当日18时 C.次日6时 D.次日18时
20.此图所示季节
A.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增快
C.法国进入冷饮畅销期 D.巴西热带草原正值干季?
21.读图11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中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分析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10分)
22.读某临海国家略图(图12)及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R湖泊的轮廓略呈四边形,东西最大宽度为24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达400千米。有许多河流注入该湖,其流域面积达20万平方千米以上,湖水通过北面的河流流出。R湖由于水面广、湖水深,对周围的气候产生了一定影响。它使周围地区的气温有所降低,而降水量有所增加,这种现象在湖泊的北面和西面最为明显。
(1)分析材料中湖泊的北面和西面降水明显增多的原因。(6分)
(2)简要分析该国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分)
23.图13是我国某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图示地区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原因是有哪些?(4分)
(2)简要分析该工程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分别有哪些有利影响。(6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指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石漠化已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1 000多万广西石漠化地区的群众面临着共同的生存挑战。据最新监测结果,广西有石山面积8.33万平方千米,占该区国土面积的35.3%,比台湾和海南两省国土面积总和还多。其中,已经石漠化的土地达3500多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2700多万亩。
(1)广西是我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结合区域自然特征试分析产生石漠化的原因。(6分)
(2)结合对荒漠化问题的理解,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来遏制广西地区石漠化的蔓延。(4分)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
地理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C |
D |
C |
D |
B |
C |
A |
C |
C |
B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A |
D |
C |
B |
D |
D |
B |
D |
A |
B |
二、必做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1.(10分)
(1)有利区位条件: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煤炭质量好,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临近能源消费区。(答出任意三项即可得6分)
(2)调整方向: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2分)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2分)
22. (10分)
(1)湖泊提供了充足的水汽,(2分)湖的西侧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2分),湖的北面主要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2分)因此,两处降水均明显增多
(2)沿海沿湖地区和沿铁路、公路线地区人口稠密(1分),其它地区人口稀少,人口分布不均(1分);
良好的气候、平坦的地势、充足的水源、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农产品,促进了该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任答2点得2分)
23.(10分)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2分)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2分)
(2)对东部有利影响: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每点1分,共3分)
对西部有利影响: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每点1分,共3分)
24.(10分)
(1)原因:①本区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土层薄;②植被覆盖率低;③降水集中,多暴雨。
(每点2分,共6分)
(2)措施:①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②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石山区的能源问题;③控制人口增长与生态移民相结合;④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每点1分,共4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