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亮小,地球带着月亮跑。”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下面小题。
1. 童谣中出现的天体属于
①太阳系 ②地月系 ③银河系 ④河外星系 ⑤总星系
A. ①②③⑤
2. 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A. 1级
【答案】1. A
【解析】试题分析:
1. 月球、地球共同构成地月系,这是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地球和太阳等构成太阳系,这是童谣中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又包含在银河系中,银河系包含在总星系中。
2. 月球、地球构成地月系,地球和太阳等天体构成太阳系,由此判断包含两级天体系统,所以B正确。
考点:宇宙中的地球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日图”,回答下面小题。
3. 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节气名称是
A. 春分
4. 下列有关我国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位于a到b之间,速度减慢
B. 地球位于b到c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C. 地球位于c到d之间,速度逐渐加快
D. 地球位于d到a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答案】3. D
【解析】
3. 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再根据日地位置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知,图中ABCD冬至、春分、夏至、秋分,据此选C。
4. 结合上题,国庆节为10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并向南移动,结合图示及上题结论可知,此时地球位于d到a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选D。
【点睛】
根据光照图判断季节、日期:
根据晨昏线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来判断季节,二分日晨昏线过极点与经线重合,其他时间与经线斜交;二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其他时间则斜交。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为夏半年,在南半球则北半球为冬半年。
5. 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公转产生昼夜
C. 昏线的东边是昼半球
【答案】B
【解析】地球不发光、不透明,由于自转产生昼夜现象;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昼夜交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也就是24小时,选B。
6. 2017年12月18日电
A. 地壳上部
C. 下地幔
【答案】B
【解析】火山喷发的物质即岩浆,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岩石圈的下部,属于上地幔顶部,选B。
【点睛】
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物质呈熔融状态,据推测是岩浆的主要源地。
7. 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是
A. 大气环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大气运动的最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分布不均,由于冷热不均而产生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形式。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运动。
8. 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震波③通过固体、液体传播,地震波④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 地震波④进入②层时,波速突然下降
C. 地震波④和③在进入①层时波速明显减小
D. ①②均为液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答案】B
【解析】纵波的波速大于横波,据此,图中的④是纵波,可以在三态中传播;③是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地震波④进入②层时,即进入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波速突然下降,横波消失;地震波④和③在进入①层即进入莫霍界面时波速明显增大;①可能是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但②可能为液体,横波不能通过。据此分析选B。
【点睛】
地震波分为横波、纵波。纵波的波速大于横波,纵波,可以在三态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穿过莫霍界面时二者都会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波速下降。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9. 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A. a
【答案】B
10.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是
A. a
【答案】C
【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流水侵蚀作用,属于水文影响地貌的c过程,据此选C。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面小题。
11. 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 甲地
12. 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 甲乙丙丁
【答案】11. D
【解析】
11. 12月22,南半球昼长夜短,故B正确。
12. 某地南半球的夜长等于同纬度北半球的昼长,因此与乙地同纬度的北半球某地昼长应为10小时。在12月22日,北半球各地越向北白昼越短。故D正确。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3. 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① ——重熔再生
C. ③ ——变质作用
14. 主要由图中②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是
A. 长江三角洲
【答案】13. C
【解析】
14. 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
点睛: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地壳的物质循环,此题难度一般。熟悉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区分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是解题的关键。
下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质的颗粒大小也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A. 100cm/s
16. 当流速低于某一物质搬运速度时,该物质就会发生沉积。据图可以推测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某一河段自上而下,随着流速逐渐降低,先后沉积的是
A. 黏土、粗砂、砾石、石块
C. 石块、砾石、黏土、粗砂
【答案】15. B
【解析】
15. 本题主要考查提取信息能力、河流流水搬运物资粒径与流水关系图示信息提取。此题考查河流的搬运速度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资颗粒大小不同.根据图中的关系得出:流速越大,颗粒也越大.一般在河流上游流速较快,在下游速度较慢.此图中鹅软石对应的河流搬运速度是200-300cm/s,所以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200cm/s。故答案选B项。
16. 流速越大,搬运颗粒越大,根据题意,随着流速逐渐降低,颗粒越大越先沉积,对照图示可以判断,黏土颗粒直径最小,应该最后沉积,故选项
2017年3月初,我国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受某天气系统影响。下表为“华北平原甲、乙、丙三地(同纬度)三天气象资料”,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17. 下列表示3月2日甲、乙、丙三地所处天气系统相对位置的四幅图中,正确的是
A. a
18. 3月2日丙地气温最高,主要原因是
A. 太阳辐射强
C. 大气削弱作用弱
【答案】17. A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7. 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
18. 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
读世界局部季风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9. 全球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分布在
A. 亚洲东部和南部
C. 欧洲西部
20. 根据风向确定此时最可能是
A. 1月左右
C. 7月左右
21. P气压中心是
A. 副热带高压
【答案】19. A
【解析】试题分析:
19. 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全球最大大陆是亚欧大陆,所以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20. 从图中可看出风从海洋吹向亚欧大陆,说明此季节大陆为低压,海洋为高压,说明大陆温度高海洋温度低为夏季,一般情况下1月代表冬季7月代表夏季,故C正确。
21. P为 夏季亚欧大陆上的低气压中心,该低压中心为印度低压又叫亚洲低压。故D正确,
考点:考查季风及大气活动中心的名称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的波动,总体上气温呈上升趋势。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明显增加。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2. 全球气温升高可能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是
A. 各地降水量普遍增大
C. 我国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减少
23. 为减轻因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而导致的气候变化的危害,各国政府应
A. 改变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
B. 遵守国际公约,不准使用汽车
C. 减少煤炭的使用量,降低能源污染税费
D. 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答案】22. B
【解析】
22. 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气候变暖,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大;北方冬季由于冬温升高,取暖时间缩短;我国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东北平原由于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选B。
23. 为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就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变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会使化石燃料使用减少,从而降低温室气体的比重;不准使用汽车是实际难以实现的;降低能源污染税费会刺激化石燃料的使用;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会造成生态破坏,可能会增多温室气体排放,据此选A。
【点睛】
球变暖是近年气候变化的趋势,主要由自然原因所致,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也是重要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同时人类大量破坏森林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对温室气体的消耗减少。这些都加速了全球变暖的历程。
全球变暖会导致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人类生产活动方式变化,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增多,等等。
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A、B、C分别为河流上游山区、河流中游和河口附近。回答下面小题。
24. 图中河流A、C两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A. 侵蚀、堆积
C. 侵蚀、搬运
25. C地比A地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理由是C地
①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
③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
A. ①②
【答案】24. A
【解析】
24. 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根据位置分析在a处是河流的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b 在河流的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c 在河流的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据此分析选A。
25. 由图可知,C地比A地靠近海洋,可以发展河海联运,地势平坦开阔,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②④对;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这些是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小,而且,C与A相比,A的植被应该更茂密,地形复杂,生态环境可能更好,①③错,选择C。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代表北半球节气是
(2)甲图中A、B、C三地中,昼由长到短的排列是
(3)此刻,B点上可以观测到现象
(4)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是____________,处于晨昏线上A点的太阳高度是_________,C点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
【答案】(1)冬至
(2)A>C>B A>C>B A=B=C
(3)日落
(4)由23.5°s
【解析】(1)甲图逆时针自转,因此是北半球,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代表北半球节气是冬至,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线在南回归线即23.5°S,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90°E,故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3°26′S,90°E)。
(2)冬至日,全球各地从北向南昼长越来越长,据此判断,昼长由长到短排列是ACB。自转线速度分布规律为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据此结合图中三地的纬度可判断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为ACB。除极点外,地球上各地的角速度处处相等。
(3)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判断B点此时正处于由白天向黑夜的过渡线上,即B点位于昏线上,此时可观测到日落。90°E为12点,则此时B点为15点,据此算出B点昼长为(15-12)×2=6小时。
(4)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该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故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处于晨昏线上的A点,也是赤道上的点,正值日出,其太阳高度是0,C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日达到全年昼长的最小值,其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
【点睛】
冬至日,全球各地从北向南昼长越来越长。自转线速度分布规律为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除极点外,地球上各地的角速度处处相等。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90°-纬度差(直射点的纬度与当地纬度的差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27.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乙处地质构造为
(2)说出甲处构造地貌的成因。
(3)说明丙地不适合修建地下隧道的理由是什么?(至少两点)
(4)据图判断①处岩石为
【答案】(1)背斜
(2)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图示山岭
(3)丙地位于向斜槽部,岩层下凹,建隧道容易塌方;石灰岩易受水的溶蚀作用,不稳定,易渗漏;地下水容易汇集(任意2点2分)
(4)岩浆岩(或侵入岩、花岗岩)
【解析】本题以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为材料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以及地质构造的意义。
(1)读图分析可知,乙处中间岩层向上弯曲,判断为背斜;图示甲处地貌中间高,四周低,为山岭。油气多在背斜构造中储存,图中乙为背斜,可能发现油气;甲处的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2)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甲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部位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会形成山岭。
(3)读图分析可知,丙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建隧道易塌方,且向斜槽部储水,建隧道容易透水。
(4)图示①岩层破坏了沉积岩层,故判断为岩浆侵入,后经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浆岩;从图中可以看出,而②岩层被①岩层侵入,故判断①在②之后形成。
28.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左侧添加箭头以正确表示三圈环流。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名称:
A ,B ,C ,D 。
(3)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添加箭头表示近地面各风带的风向。
(4)极锋是 风带和 风带气流交汇而形成的。
【答案】(1)略
(2)赤道低气压带
(3)略
(4)盛行西
【解析】(1)A、B之间为低纬环流,B、C之间为中纬环流,C、D之间为高纬环流,而A垂直方向上气流以上升为主,B垂直方向上气流以下沉为主,C垂直方向上气流以上升为主,D垂直方向上气流以下沉为主,这样即可画出三圈环流的方向。
(2)A在赤道附近,故为赤道低气压带,B在30°S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在60°S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在90°S为极地高气压带。
(3)B到A之间为南半球低纬度的东南信风;BC之间南半球中纬西风,风向为西北风;CD之间为高纬度的极地东风,风向为东南。
(4)极锋是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气流交汇而形成的。
29.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A_____B_____C_____D_____。其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_____(填字母)。
(2)图中缺少3个水循环的环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蒸发
(2)降水
【解析】(1)图示水循环主要表示海陆间循环,根据其主要环节和图示推断A表示海洋水汽蒸发;B表示地面植物蒸腾(蒸发),C表示地表径流,D表示地下径流。其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C地表径流。
(2)图示缺少海洋水汽向陆地的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和下渗环节。
【点睛】
水循环的类型可分为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循环。其中海陆间水循环对人类影响最大。其包含的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汽输送、下渗等。人类活动改造地表径流的方式主要包括: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围湖造田等措施。
30. 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广安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并描述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下图ABCD中与广安气候类型相同的是____________。
(2)甲乙丙丁戊中,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全年高温少雨的气候类型是______。
(3)在图中的乙处冬季盛行的风向是______。
(4)在图中右侧线条上用箭头画出日本暖流的方向,该暖流对日本气候的影响是______,并与千岛寒流共同形成了______渔场。
(5)植被由丁——乙——甲的变化属于______的分异规律。根据陆地环境的整体原理指出乙地区植被破坏对河流的影响______,对土壤的影响是______。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C
(2)丁;丙
(3)西北风(偏北风)
(4)图略增温增湿
(5)赤道向两极
【解析】(1)广安地区位于亚热带,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ABCD中与广安气候类型相同的是C。
(2)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赤道附近,据图该气候对应丁,全年高温少雨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副热带地区,对应图示中的丙地。
(3)在图中的乙处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从内陆吹来的冬季风的影响,该地盛行的风向是西北风。
(4)日本暖流的方向为自南向北,该暖流对日本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并与千岛寒流共同形成了北海道渔场。
(5)植被由丁——乙——甲的变化为从热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变化,该变化因热量差异而形成,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乙地区为南方低山丘陵区,降水较多,植被破坏会导致地表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地表径流增加、径流变化增大;区域土壤因表层土壤被流失冲刷,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土层变薄。
【点睛】
三大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表现为从南到北植被分布依次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这是以不同纬度之间热量差异为基础而形成的。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在我国主要表现为由沿海到内陆的植被分布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这是以海陆位置的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为基础形成的。垂直地带性差异是由于海拔的高低而导致的热量的差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能得到热量也越少。因此,垂直地带性差异的表现与从赤道到两极分异相类似,只不过是将这个表现是垂直而不是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