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城市环境恶化 B.酸雨
C.水土流失 D.温室效应增强
1、C
【解析】 A、B选项都属于环境污染。D项中的温室效应增强与人类排放CO2增多有关,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不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2.下列关于我国所面临的困难的正确叙述是( )
A.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增产举步维艰
B.人口继续膨胀与迅速年轻化
C.农业资源日益紧张
D.环境污染停止蔓延,但自然生态还在恶化
2、 A
【解析】 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导致耕地减少,粮食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农业资源日益紧张的说法要具体分析,农业资源多种多样,农业类型又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不是每种农业资源都日益紧张。
3.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
A.以经济增长为主 B.发展是第一位的
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3、 B
【解析】 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不断发展,经济才能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生态好转才有可能。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出后,引起了多学科的兴趣和研究,也从不同角度理解了了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4~6题。
4.巴伯在其《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该定义偏重可持续发展的
A.资源属性
B.社会属性
C.经济属性
D.环境属性
5.下列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的是
A.增加绿地面积
B.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发展科技,减少并消除文盲
D.预防和治理污染
6.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公平观念的是
A.在我国东南沿海实行“休渔”制度
B.1987年,为保护臭氧层,50多个国家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
C.各国有平等利用资源的权利
D.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京都议定书》
4.C
5.C
6.C
【解析】
4.该定义强调了利益的最大化,即偏重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属性,选C。
5.增加绿地面积、预防和治理污染,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属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发展教育,减少并消除文盲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选C。
6.A、B 两项内容符合环境的观念,C 项内容符合公平的观念,D 项内容符合环境的观念。
二、易错清零练
有人把发展中国家为了扩大出口,不计环境成本,低价出售资源产品的行为称为“环境倾销”。结合所学知知识完成7~8题。
7.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下列选择最适当的是
A.发展中国家实施产业结构升级
B.发达国家不需要对此承担责任
C.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
D.国际贸易中要大幅度提高资源价格
8.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更是把污染严重的企业建在了发展中国家,这种行为直接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①发展的观念 ②公平的观念
③环境的观念 ④权利的观念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7.A 8.D
【解析】:
第7题,题干中对“环境倾销”的解释是解题的关键,要解决这种“为了扩大出口,不计环境成本,低价出售资源产品的行为”,首先需要改变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第8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关键,“环境倾销”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资源枯竭,最终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违背了发展的观念;直接导致发展中国家不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违背了权利的观念;“环境倾销”的结果是不能为发展中国家的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违背了公平的观念。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右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完成9~10题。
9.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①发展的观念 ②公平的观念
③环境的观念 ④权利的观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C
【解析】:环境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保证。长期来看,没有环境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必然不会持续发展。
10.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A.K2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AB曲线
10、D
【解析】:AB线显示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呈快速下降趋势,这是不可取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速生鸡”(在养殖过程中,超剂量超范围违规使用抗生素)事件已经被媒体揭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厂家能生产更多更好的“绿色食品”。据此回答1~2题。
1.肉制品厂家用牺牲人们健康来获取高利润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2.“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环境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A 2.B
【解析】
第1题,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违背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
第2题,“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剧毒农药和增白剂、防腐剂等。
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下图为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 )
A. 持续性原则 B. 公平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 D. 整体性原则
4.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②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
③增加生产生活能源,显著提高粮食产量
④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实现有机质还麦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A
4.B
【解析】
试题分析:考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持续性原则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从图中可以看到,整个生产过程到消费过程,没有任何污染物的排放,也没有垃圾等废弃物产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实现了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遵循了可持续发展 的原则,A对。公平性原则是代际之间公平、代内公平、人与其它物种之间公平、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公平,图中只是表示出了循环生产过程,没有显示代际、代内等公平关系,B错。共同性原则指环境问题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这种生产没有产生环境问题,也就体现不出共同性原则,C错。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中没有整体性原则,D错。
4.图中农业生产活动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种植小麦,养猪及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共同发展,实现了农产品的多样化所以①、②对。有机质还田,改善了农田的施肥结构,但不能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把生产中作物秸秆,牲畜粪便等废弃物用来制沼气,沼气是清洁能源,改善了能源结构,增加了生活的能源,没有增加生产的能源,③错、④对。所以A、C、D错,只有B对。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5~6题。
5.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6..根据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5.A 6.D
【解析】
第5题,图示说明了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产生对立的原因,实现良性发展的途径。
第6题,“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直接改善环境质量。第15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应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环境。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完成7、8题。
7.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A.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B.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的合理保护
C.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积累
D.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8.下面属于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表现的是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③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B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组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内涵,包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题组借助“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表明一个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模式,考查了一个区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其内涵特点。
7.题干为“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说明这是一个生态农业模式图,该模式要注重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结合,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B。
8.该湖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第①项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这种作法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是不可取的,其它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二、综合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和40%的水泥,创造出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却不足全球的4%。这种浪费型发展模式使煤、电、油等资源“荒”声一片。
材料二: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
(1)据上述材料,回答我国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哪些观念?试说明理由。
(2)为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怎样的发展之路?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走可持线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主要把握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
2 本题主要从公平性、持续性原则的概念出发,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回答。
3 分析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时,应注意把可持续发展理论出现的背景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回答。
【答案】:
(1)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我国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透支”获得的,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是代际之间的不公平。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资源消耗来获得少量的GDP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2)为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
(3)人口压力大,我国的人均财富和资源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人多和经济发展快,资源的需求量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使资源相对短缺;我国GDP的增长中,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透支”获得的较多,经济发展存在深刻的环境危机。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