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州2018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下图为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及承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978年以来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相邻省区主要原因是迁入省区的
A. 水、土地、能源供给充足
C. 交通便利,就业机会多
2.据图,
A. 本省原材料较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C. 本省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于沿海省
【答案】
1.B
2.A
【解析】
1.读图可知,1978年以来安徽省部分人口迁入的省区均位于东部沿海,这些省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
2.服装产业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同时还需要棉花等原料,故2008年以来吸引服装产业加工向安徽省转移原因是原材料较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点睛】
工业类型答题思路
关键词 |
答题思路 |
劳动力导向型 |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地区 |
市场导向型 |
靠近消费市场,节省成本 |
动力导向型 |
多分布在水电站、火电厂等能源较丰富的地区 |
技术导向型 |
考虑环境、科技和交通等因素 |
原料导向型 |
接近原料产地 |

A. 巴西
4.人口年龄中位数主要反映
A. 人口增长数量
C. 人口年龄结构
5.应对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的对策不可行的是
A. 鼓励农村人口增长,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问题
B. 引入市场机制,发展老龄产业
C. 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D. 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来源:学|科|网]
【答案】
3.B
4.D
5.A
【解析】
3.读图,根据各国家的人口年龄中位数比较,变化最小的是瑞典,变化幅度小于6岁,B对。巴西、俄罗斯、中国年龄中位数变化幅度都超过10岁,A、C、D错。
4.年龄中位数把人口分为两个数目相等的部分,中位数越大,说明老龄人口数量越多。人口年龄中位数主要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D对。不能反映人口增长数量、人口增长速度,A、B错。不能分年龄段显示人口年龄结构,C错。
5.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是增大的很快,鼓励农村人口增长,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问题,会导致人口增长快,加剧人地矛盾,A不可行。引入市场机制,发展老龄产业,B可行。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C可行。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计划生育,D可行。

A. 种植业
7.下列有关哈尔滨人口与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受气候影响,人口以迁出为主
B. 城市化水平较高,已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
C. 第一产业增长较快,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D. 人口老龄化严重,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增加
【答案】
6.B
7.D
【解析】
6.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目前城市化水平较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类型可能是畜牧业,所以B正确。
7.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目前城市化水平较高,但没有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以人口迁入为主,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第二、三产业,人口老龄化严重,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增加,所以D正确。学科@网
【点睛】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生产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黄金卷》第三套模拟考试)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江苏省流动人口总规模在2000—-2010年中增加了95.4%,而以长江为界的苏北和苏南流动人口格局不同,苏北地区流动人口持续向地级城区、县(市)级城市集聚,农村输出人口减少;苏南地区城镇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特征。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8.促使江苏流动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A. 国家政策
9.与苏北相比,苏南地区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原因有
①乡镇企业繁荣②交通通达性较好③农村环境优美宜居条件好④经济发达逆城市化发展
A. ①②
【答案】
8.B
9.A
【解析】
8.促使江苏流动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人口总是向经济水平高,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的地区迁移,B对。江苏人口流动是自发性的,国家政策、交通发展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不是主要因素,A、C错。与气候因素无关,D错。
9.与苏北相比,苏南地区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原因有乡镇企业繁荣,需要的劳动力多,①对。交通通达性较好,便于人口流动,②对。流动人口主要目的是务工,不是居住,③错。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④错。A对,B、C、D错。
点睛:促使江苏流动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人口总是向经济水平高,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的地区迁移。苏南地区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原因有乡镇企业繁荣,需要的劳动力多。交通通达性较好,便于人口流动。

A. 人口总量逐年减少
C. 劳动力抚养比逐年增加
11.为缓解劳动力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带来的问题,合理的措施是
A. 关闭劳动力指向型工厂
C. 鼓励少年人口就业
【答案】
10.C
11.D
【解析】
10.据图文信息可知,2011年-2016年,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不表示人口总量逐年减少,A错。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不能体现逐年减少,B错。劳动力人口比重减小,劳动力抚养比逐年增加,C对。城镇就业人口先增加,后减少,D错。
11.为缓解劳动力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带来的问题,合理的措施是分群体延迟退休年龄,保障劳动力数量,D对。关闭劳动力指向型工厂不切实际,A错。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会加重人口环境矛盾,B错。鼓励少年人口就业不符合劳动法,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C错。
点睛: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不表示人口总量逐年减少。劳动力人口比重逐年减小,劳动力抚养比逐年增加。缓解劳动力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带来的问题,合理的措施是分群体延迟退休年龄,保障劳动力数量。
(陕西省渭南市2018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读浙江省2000年和2016年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比(每百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情况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A. 男性人口仍占多数
C. 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降低的趋势
13.与2000年比,2016年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可能包括
①行业需求②二孩政策③交通运输④工程建设⑤家庭需要
A. ①②③
【答案】
12.A
13.B
【解析】
12.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相关知识。图示曲线为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比,2016年,浙江省外流入人口中男性人口仍占多数,A对;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50-54岁,B错;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增加的趋势,C错;迁入人口性别比接近平衡态势,D错。故选A。
1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与2000年比,2016年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可能是家庭婚姻,行业需求和二孩政策;工程建设、交通运输以男性劳动力为主,所以①②⑤正确,③④错误,故选 B。学科#网
(吉林省吉林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2018年1月网文“中国人口形势雪崩”成为网上热搜,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国家卫计委(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初最低预测少整整200万,比日本的出生率还低,部分专家甚至推测21
00年,中国人口消失一半。下图为2014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有两处明显人口年龄结构高峰,推测历史上中国人口出生最高峰可能是
A. 1950——1960年
C. 1970——1980年
15.“中国人口形势雪崩”,主要指
A. 出生人口数量太少
C. 整体人口极度老化
【答案】
14.B
15.D
【解析】
14.读图可知,图中20-24,25-29和40-44,45-49为两处明显的高峰,结合常识妇女生育年龄主要是20左右开始,20-24,25-29可能40-44,45-49的后代,从而推测,最高峰应是40-44,45-49出生的时间1965-1974, 1971年中国开始全面计划生育,特别是70年代后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故选B。(贵州省贵阳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七))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表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下列选项中,位于吸收流动人口占比最高的经济板块的省份是
A. 晋
17.2005年-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增加,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是
A. 经济发展加快
【答案】
16.D
17.C
【解析】
16.根据表格,吸收流动人口占比最高的板块是南部沿海,位于吸收流动人口占比最高的经济板块的省份是广东,简称粤,D对。晋是山西省简称,赣是江西省简称,豫是河南省简称,都不在南部沿海板块,A、B、C错。
2.2005年-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增加,属于其原因的是经济发展加快,A属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B属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指东部沿海地区,C不属于,选C。有国家政策支持,D属于。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8.“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C.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19.“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A. 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C. 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20.“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答案】
18.C
19.D
20.B
【解析】
18.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C对。城市产业未饱和,经济效益仍增长,A错。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土地大面积的撂荒不是主要原因,B、D错。
19.“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技能与素质的提升,D对。与性别结构的均衡化、年龄构成的年轻化无关,A、B错。人口数量的提高不表示技能、素质的提升,C错。
20.“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对。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是经济、环境效益,A错。不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C错。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是经济效益,D错。
(广西桂林市、百色市、崇左市2018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人,但受政策效应影响,2017年二孩数量较2016年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出人生数
A. 一孩较多,二孩较少
C. 一孩较少,二孩较少
22.我国二孩数量的增加将会[来源:Zxxk.Com]
A. 提高老年人口比重
C. 减轻社会抚养负担
【答案】
21.D
22.B
【解析】
21.由题目可知2017年的出生人口数为1723万,二孩为883万,一孩为1723万-883万=840万;2016年出生人口=1723万+63万=1786万,与2016年相比较总出生人口少,二孩多,所以一孩要少,故D正确。
22.二孩数量的增加,使出生人口数量增加,老年人口比重降低,A错;少年儿童比重大,会加重社会抚养负担,C错;目前我国劳动力充足,二孩数量的增加从长远说,会增加劳动力的供应,D错;出生人口数量增加,使低年龄人口占比增加,可改善人口年龄结构,B对。
(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一模)下表为我国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及全国的人口数据。读表,回答下面小题。

23.2002年至2014年
A. 医疗条件改善,全国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
B. 甲地就业吸引力强,劳动人口比重提升
C. 乙地迁入人口多,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D. 自然增长率低,两地劳动人口抚养负担加重
24.据表中信息推断,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甲地可重点发展
①有色金属冶炼业②信息服务产业③大型建材生产产业
④生物医疗产业⑤商务会展产业
A. ①②③
【答案】
23.B
24.D
【解析】
23.该表为我国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及全国的人口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2002年至2014年,全国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甲地就业吸引力强,劳动人口比重提升,乙地迁入人口多,自然增长率低,劳动人口抚养负担加重,所以B正确。
24.该表为我国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及全国的人口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甲地可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产业、生物医疗产业、商务会展产业,所以D正确。[来源:学§科§网Z§X§X§K]
【点睛】人口抚养比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
(青海省西宁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复习检测一)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5.“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C.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26.“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A. 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C. 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27.“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来源:学科网]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C.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答案】
25.B
26.A
27.C
【解析】
25.由材料可知,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因此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所以B正确。
26.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因此他们可以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使得农村人口红利升级,所以A正确。
27.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上升,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是首先带来的所以C正确。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但造成了人才外流。
②对迁入地: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但容易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甘肃省兰州市2018届高三4月实战考试)下图示意2000年、2010年我国劳动力流动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201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
A. 东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
C. 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29.图中数据反映,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①县内经济差异变大
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小
A. ①②
30.促使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条件的差异
【答案】
28.B
29.D
30.C
【解析】
28.根据图例分析,201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A错。中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B对。西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C错。全国平均以省内县内流动为主,D错。
29.图中数据反映,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县内流动减少,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小,①错,②对。省际流动增大,说明省际经济差异变大,③错,④对。D对,A、B、C错。
30.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高,收入高,就业机会 多。促使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差异,C对。自然条件的差异、教育水平的差异、居住环境的差异不是主要原因,A、B、D错。